從"奉公不撓"看源氏家風

發布時間:2017-01-09 09:18:3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源懷,南北朝時北魏名將,官至尚書左仆射,驃騎大將軍,為人謙恭寬雅,清儉有惠政,尤以“奉公不撓”的形象史上留名。

《魏書·源懷傳》載,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皇帝令源懷任使持節,加授侍中、行臺之職,巡行北部邊境六鎮、恒燕朔三州,賑濟貧困,兼采風俗,考核官員政績名次。所有事情的處理,都由源懷先行決斷然后上奏。自從北魏把京城遷到洛陽,北方邊地遙遠,加之連年大旱,百姓貧困不堪。源懷奉命巡行安撫,賑濟有方,及時轉運物資,各地通濟有無。當時皇后的父親于勁勢傾朝野,于勁之兄于祚與源懷原先就有婚姻之親,時任沃野鎮將,頗多受賄之事。源懷將要巡行到他的鎮所,于祚出城在道旁迎接。源懷根本不同于祚說話,當場彈劾他并免去其官職。懷朔鎮將元尼須是源懷年輕時的好友,也多有貪污受賄之事。他置酒宴請源懷,說:“我的生命是長是短,全在于你一句話,難道不能對我給以寬待嗎?”源懷說道:“今天的聚會,乃是源懷與故友飲酒之處,而不是判斷案情之所。明天到公庭之上,才是令人檢舉鎮將罪狀的地方。”元尼須無言以對,惟有流淚而已。源懷不久就上表彈劾元尼須。源懷“奉公不撓,皆此類也”。

源懷何以能做到“奉公不撓”、剛正不阿?本傳恰如其分地揭示了答案:源懷治事的才能與謀略兼備,從里到外都有好名聲,繼續父輩的蹤跡,不辱先人的事業。父親源賀的言傳身教,使得源懷繼承并光大了祖上的優良傳統。

源賀,北魏政權建設的功臣之一,歷太武、文成、獻文、孝文四朝,先后任平西將軍、冀州刺史、太尉,從政從軍長達40余年。史載: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秋,源賀自知時日不多了,“乃遺令敕諸子曰:‘吾頃以老患辭事,不悟天慈降恩,爵逮于汝。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吾終之后,所葬時服單櫝,足申孝心,皞靈明器,一無用也。’”

這是一篇字字擲地有聲的家訓遺囑,警戒后人不要驕傲狂妄,不要荒疏怠慢,不要奢侈越軌,不要嫉妒他人;有疑難要多請教,言語要審慎,行為要恭謹,服飾要適度;要做到抑惡揚善,親賢遠佞,眼睛觀察事物一定要求其真實,兩耳聽話一定要求其正確;以忠誠勤勉去侍奉國君,以清廉儉樸來要求自己。綜觀遺囑全文,“誠勤事君,清約行己”的良好家風,浸透在字里行間,這也是源賀人生經驗和人生信條的總結,更是他從政生涯的真實寫照。

身教重于言傳。源賀如此的遇亂不驚、嚴謹不疏、居功不傲、見利不貪,就已經給子女們做出了好榜樣。他“遺令敕諸子”,叮囑子女們務必要將“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的家風家訓傳承下去。從現有的資料上看,源賀的后世子孫們個個謹遵教誨,人人都不曾懈怠過。源懷當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承上啟下,確保了源氏家風不梗阻、不變味,得以代代相傳,得以發揚光大,使得家族從北魏開始興盛,直至顯赫于以后的隋、唐、宋數朝之久,在《魏書》《隋書》《北史》《舊唐書》等正史中被立傳者竟達四十多人。對此《北史·源賀傳》有精到的點評:“源賀堂堂,非徒武節。觀其翼佐文成,廷抑禪讓,殆乎社稷之臣。(源)懷干略兼舉,出內馳譽,繼跡賢孝,不墮先業。子(源)邕功立夏方,身亡冀野。(源)彪著名齊朝。(源)師、(源)雄官成隋代,美矣。”應該說這個“美矣”兩字,不僅是夸贊源氏家族名臣名將出得多,也是對源氏“誠勤事君,清約行己”良好家訓家風的贊頌。(左連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