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廉政諫言

發布時間:2017-05-05 07:32:44   來源:曲靖市紀委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始祖。孔子的學說、思想和人格,尤其是“仁政”和“德治”的思想,不僅深刻影響了我國數千年思想文化的發展,還影響到鄰國和遙遠的歐洲,在世界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孔子68歲時,魯國統治者給了他很好的物質待遇,并尊他為“國老”。后世尊稱孔子為“圣人”和“萬世師表”,他的言論被其弟子收集于《論語》。 孔子儒學之思想精髓均被《論語》所包容。

孔子“仁政”和“德治”的思想精華,集中體現了他的廉政思想。《論語·為政》中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子路》中記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顏淵》中說:“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德”,即“以德道之,以禮齊之”,“以德為政”。老百姓“有恥且格”,“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前是孔子“禮治”和“德政”主張。后是孔子“禮治”和“德政”效果。“禮治”、“德政”和孔子“仁愛”、“愛人”一致,強調對于被統治者的道德教化,強調在人們能夠容忍的限度內進行統治,體現對于人的尊重,使他們以禮為標準進行自我約束,從而維護正常的統治秩序。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釋“政”為“正”,此“正”即指統治者統治“端正”、“正當”,且“子帥以正”——帶頭走正道;則“孰敢不正?”——誰還敢走歪門邪道?“于從政乎何有?”——治理國家還有什么困難呢?也即是統治者“其身正”之,繼而人“正”而“行”、眾“正”而“從”、家“正”而和、國“正”而昌。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其“若烹小鮮”之“仁”之“德”,也正是孔子“仁政”和“德治”治國理念的體現。唐太宗李世民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李世民之“正”之“知”之“明”,也即是孔子治國之“正”之“禮”之“德”。

孔子“仁政”和“德治”的廉政思想,是我國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寶貴財富,我國歷代廉吏皆以此為其廉政的基本出發點,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廉政思想的內涵。孔子之廉政,又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再如:“摒棄 ‘虐、暴、賊、有習(小氣)’等惡政,當施民以實惠而自己不貪求,使民勞作有度而不生怨言,安泰自若而不傲慢,容貌威嚴但不讓人生畏”等,又亦是歷久彌新,魅力無盡,激勵一代又一代眾多從政者廉潔自勵,拒賄反貪,堅貞為民,樹立了人民公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領導者形象。( 范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