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紀如鐵
1938年6月,新四軍軍部在行軍途中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確定戰時政治工作的方針、任務、制度與領導方式等基本問題,要求部隊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決實行不拉夫、不收款、不擾民的“三不”政策,不準直呼“老百姓”,而要稱“老鄉”“老大爺”“老大娘”“大哥”“大嫂”等,要將增強群眾對新四軍的信任作為發動和組織群眾抗日的前提,提出“新四軍江南化,江南新四軍化”的目標。同時,軍部還對紅軍時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進行了修改,制定了新的“三大紀律、六項要求和十項注意”,并頒布實施了《新四軍十條軍規》。1943年12月,新四軍政治部又制定了關于擁政愛民的方針,并公布《新四軍擁政愛民十大公約》。軍部在皖南地區曾召開過兩次政治工作會議,以及一次全軍黨員代表大會、一次全軍青年代表大會,均對黨和部隊的紀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如全軍青年代表大會上制定的《新四軍青年隊章程》中,第七條紀律規定:不違背信條、不違反隊紀及隊內一切決定、不動搖逃跑、不貪污不腐化、不消極不驕傲,違紀者視情節輕重處罰。各部隊還運用連環畫、宣傳畫和說唱等形式,不斷地進行紀律教育。
新四軍的可貴之處,在于遵守紀律是無條件的,說到做到。遵守紀律只是基本要求,新四軍戰士們不僅嚴格執行了,而且用實際行動體現出更高標準。新四軍每到一地,幫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剿匪反霸,減租減息,興修水利,組織換工互助,讓廣大貧苦百姓安居樂業。每逢日偽軍“清鄉”“掃蕩”,新四軍先派人護送老百姓往安全地帶轉移,自己再與日偽軍作戰。日偽軍走后,房子燒了的,幫著建房;財物被劫的,送糧草,送衣被;有人負傷的,幫助醫治;有人遇害的,幫助安葬并登門慰問。平時,住在老百姓家里,幫助下田干農活、修繕房屋,水缸不挑滿不走,室內外不打掃干凈不走,借用門板、桌、凳沒還清不走。
據粟裕回憶,“當我們初到江南的時候,群眾不愿借房子給我們住,我們就在村外或者是田野里露營,在雨天的晚上,曾經遇到了不肯開門借房子給我們住的事,我們也就站在門外和靠在屋檐下過夜,這樣有過很多次。有些時候,群眾不賣糧食給我們,我們也曾經餓過幾頓飯和吃過很多次糜糧。”
三師師長黃克誠曾率部隊趁黑夜越過敵人的封鎖線,挺進蘇北阜寧縣益林鎮東邊的大王莊。剛進村,黃克誠就下令:“一不準敲群眾家門,二不準動群眾的一草一木,三不準大聲喧嘩、驚醒群眾。”指戰員們按班、排分散到群眾房前屋后和草堆避風露宿。當時北風呼嘯,天寒地凍,警衛員犯難了:師長身體不好,師長的妻子唐棣華還帶著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凍出病來怎么辦?警衛員向師長請示到一戶人家借宿,遭到黃克誠的拒絕。警衛員只好找個草堆把唐棣華和孩子安頓下來。天亮了,河面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戰士們衣帽上全是霜花。村民們見此情景,都十分感動。
新四軍嚴格執行群眾紀律,對于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和脫離群眾的傾向,及時進行查處和整頓。1942年6月至7月的兩個月中,在蘇中三分區就有4個干部由于貪污被依法判處死刑,執行槍決。1942年,新四軍蘇中分區交通站長陳新因私賣公家的一條棉褲,被軍直黨委開除黨籍。1943年5月,新四軍五師三十八團的一個連長因貪污6元錢被繩之以法。該團政委周慶鳴對全團官兵說:“6元錢,數字并不驚人,但大家要記住,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之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信心打敗日本強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鐵的紀律、血的紀律。”
兩次拒說
新四軍高級將領很注重領導帶頭的教育作用,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絕不置身法外,甚至對自身的要求嚴于對普通軍官、戰士的要求。1944年春,一師師長粟裕在東臺三倉南址小街陳昌柏家中召集軍事作戰會議。警務員將粟裕的戰馬拴在了院子內一棵枇杷樹下。會議結束時,枇杷樹的樹皮已經被戰馬啃食精光,露出樹干。軍規規定,損壞老百姓的東西要賠償。粟裕立即向陳昌柏大爺做檢討,并掏錢賠償。這件事情讓粟裕始終不能忘懷,他托人捎來一棵黃楊樹苗。沒過多久,粟裕就再次來到陳昌柏家,親手將樹苗種下,了卻了一樁心事。
副軍長項英在工作生活中,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和戰士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服裝。他在招待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史沫特萊時,特地關照警衛員到司務長那里借三塊錢,并交代說借款從他下個月的津貼費中扣除。云嶺新四軍軍部駐地至今還傳頌著項英同志的“兩次拒說”。1938年底,一個人秘密來到新四軍軍部駐地云嶺,為蕪湖被新四軍地下特工人員抓獲的一個漢奸說情。這個人叫王承祖,是涇縣厚岸有名的地主,兼營油坊、布匹莊,素與南陵、繁昌、蕪湖商界、政界有來往。那些受到打擊的漢奸親屬得知擔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是王承祖的兒子,遂攜重金卑詞相求王承祖去營救被抓的漢奸。王承祖礙于情面,親赴新四軍軍部來見項英。項英得知王承祖的來意,勃然大怒,拒不接見,只讓民運科長陳茂輝出面招待。隨后,王承祖被陳茂輝禮送回家中。
1939年初,王承祖再次來軍部,要討保南陵縣的一個奸商。這個奸商曾是王稼祥在蕪湖圣雅閣中學時的同窗,他為敵占區偷運禁運物資,牟取暴利,大發國難財,被活動在繁昌、南陵一帶的新四軍三支隊抓獲。此人家屬攜重金來求王承祖,王承祖滿口應承下來。王承祖在新四軍軍部大發感慨:王稼祥的同窗好友做了點生意就被貴軍抓去不放,貴軍如此不顧王稼祥的面子,豈不是陷王稼祥于不仁不義?同時也叫他這張老臉沒處擱!王承祖請求軍部無論如何也要“高抬貴手”。項英對王承祖的無理要求態度十分冷漠。為慎重起見,項英給王稼祥拍去電報,陳述其事。王稼祥收到電報立即復電,表示概由新四軍軍部處理,他本人不表示任何意見。王承祖第二次的說情同樣是無功而返。
“當兵要當新四軍”
1943年春節剛過,敵人對鹽阜根據地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掃蕩。三師部機關及警衛部隊為了跳出敵人的合擊圈,決定從舊黃河南向河北撤退,并在河上用幾十條小木船臨時架起了一座浮橋。敵人步步緊逼,槍聲、炮聲越來越近,危險在即。這時附近幾個村子的數百名群眾也牽著牛、抱著雞,扶老攜幼地擁擠到河邊,急于過河。但河水齊胸,十分寒冷,而浮橋又只能單行通過。師部機關和警衛部隊大多數人還在河南尚未過河,大家焦急萬分。黃克誠當時正在河南浮橋口上,他見狀大喊一聲:“部隊停止過河,先讓老百姓過!”黃克誠站在岸上,親自指揮部隊讓路,而此時槍聲已越來越密集了,炮彈已打到河里,激起陣陣水花。指戰員們卻沒有一個人與民爭渡,都閃在一邊,讓老百姓先過。半個小時后,老百姓全部安全過橋,黃克誠和其他人員才冒著敵人的炮火踏上浮橋,迅速向舊黃河北撤離……當時在阜寧東北鄉大楊莊養病的鄒韜奮先生知道此事后,對第三師八旅參謀長莊林說:“黃師長這件事太感動人了。我病好之后,一定要寫文章讓大家知道。”
紀律是給群眾最初的見面禮。陳毅在挺進敵后的實踐中反復強調,我軍要在蘇南站住腳,首先必須模范地遵守紀律,取得群眾的信任。正如其所言,新四軍所到之處嚴格執行鐵一般的紀律,在每日僅維持半飽甚至是餓著肚子的艱苦條件下,依然能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從而在群眾中建立起威望,獲得了群眾的高度信任和真誠擁護。當時,“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這句話在新四軍所到之地的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新四軍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物送還、損失賠償,這些看似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細節,但是群眾就是通過這些小事分辨出新四軍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就連地主士紳也稱贊新四軍“實為從未得見之最優良之抗日軍”。
新四軍愛民如父母,人民群眾就把新四軍當作自己的子弟兵,自覺擁軍。皖南事變中幸免于難的2000多名新四軍指戰員,都是在皖南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掩護、營救、幫助下突圍出來的。云嶺的張素蓮擔任婦抗會主任后,她全家11口人,除80歲的婆婆和嬰兒外,有8人跟隨新四軍參加革命。據軍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總干事錢俊瑞回憶,他做民運工作期間,隨意到哪個老百姓家,他們都會告訴你,不是兒子在新四軍,就是哥哥、弟弟或丈夫在新四軍,家家都把新四軍當作自家人看待。在淮北龍山集,有位白發蒼蒼的謝老太太先后把自己的三個兒子交給新四軍,去為被日軍殺害的父親報仇,三個兒子都先后壯烈犧牲了。這個偉大的母親將悲痛藏在心底,更加積極地搞好支前工作,為新四軍趕做軍鞋。四師師長彭雪楓跪在謝老太太面前懇求:“我要做您的兒子,您就是我的媽媽。”一次,敵人下鄉掃蕩,蘇北民運女干部王長淮因有孕在身,不便轉移,便留在三里橋一戶農民家。敵人挨門逐戶搜捕,當搜到這家時,這家媽媽說王是自己的女兒,偏巧這時她的女兒進了家門。為了掩護新四軍干部,老媽媽硬說不認識自己女兒,致使女兒當場被敵人槍殺。
“九仞為山爭一簣,同仇敢與億民期。”陳毅同志《“七七”五周年感懷》的結尾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新四軍與人民群眾一起同仇敵愾的強烈愿望和勇敢抗爭的精神,這同樣也是鐵的紀律鍛造出“鐵軍”精神的真實寫照。(王鵬 甘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