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的擔當——“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發布時間:2017-09-13 09:06:4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福建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敬仰,當地群眾逢年過節總是先敬“谷公”,再敬祖宗,就是因為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種“潛績”是最大的“顯績”。我們常講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摘自2005年1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共產黨員,黨說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谷文昌,1915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初,中共河南省林縣縣委組織干部隨軍南下。當時一些干部認為,在家工作,既熟悉情況,又能照顧家中老小,不愿南下。然而,谷文昌不僅自己帶頭報名,還積極動員其他人報名。當時,谷文昌的母親已經60余歲了。

入閩前,谷文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第三中隊黨小組組長。部隊原來的任務是接管蘇滬杭,情勢突轉,上級要求他們隨軍南下,接管福建東山。聽說語言不通,氣候濕熱,“三個蚊子能炒一盤菜”,很多北方人犯怵了。谷文昌第一個舉手:“共產黨員,黨說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行軍途中,谷文昌的肺病常常發作,一發作起來就高燒不退。戰友們勸他坐上馬車,他都拒絕了:“這是老毛病了,頂一頂就過去,要不了命的。”就這樣,他咬緊牙關,忍著病痛,堅持走在小隊的前頭,從中原腹地到了祖國南疆福建沿海的東山島,一干就是十四年。

1968年2月的一天,寒風刺骨。東山白埕大隊的群眾,圍攏在村口公路旁——谷文昌正彎著腰清洗路邊的茅坑。“谷書記!”林業隊長林龍光聞訊一路小跑趕來,分開人群,擠上前去。谷文昌聽見后抬起頭來,閱盡滄桑的雙眼充盈著焦慮:“龍光,豐產林有沒有保護好?這是群眾辛苦了十幾年才種起來的,不能讓人破壞了。”

“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自己的命都快保不住了,還惦記著大家的林子。”圍觀的人群中發出了輕輕的唏噓聲。

1969年,谷文昌全家被下放到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當社員。妻子覺得有些委屈。谷文昌則說,當初南下時,我們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國、建設共產主義,個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身處困境,谷文昌從沒忘記自己是名共產黨員,時刻不忘對黨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每月準時交納3元黨費,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是他的新戰場。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么!”

“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災。”“風沙淹田牛上屋,父母嫁女水陪嫁。”剛解放時,東山島森林覆蓋率僅0.12%。百年間,風沙不斷吞沒家園,天花、眼病泛濫,許多人外出當苦力、當乞丐。

1953年10月,在一次下鄉路上,當時還是縣長的谷文昌,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籃,一打聽,要去乞討。“乞討?!東山解放都3年了,居然還發生這樣的事。”谷文昌背過臉去,心急火燎,“我這個縣長,對不住群眾呀!”“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么!”

挖掉東山窮根,必先治服風沙。東山縣第一次黨代會上寫下決議:“十年內全面實現綠化,根本解決風沙災害。”

1955年,東山成立綠化委員會,已是縣委書記的谷文昌親自擔任總指揮。同年,縣委發動全民植樹,種上相思樹、苦楝、槐樹、榕樹、馬尾松等10多種。但是,到秋天東北季風一來,樹苗大多被沙土掩埋,少數僥幸活下來的,冬天凜冽的東北季風,把所有闊葉樹的葉子掃得精光,樹也死掉了。災荒和貧困依然籠罩著東山。風在呼號,百姓在嘆息。“神仙也治不住風沙!”人們搖頭。

谷文昌憂心如焚,縣委一班人苦苦思索。1957年春天,村民在白埕村邊的沙丘上發現3株長得相當茁壯的木麻黃,匆匆趕到的谷文昌非常驚喜。第二天,他把正在縣里參加擴干會的300 多名縣、區、鄉干部,拉到木麻黃樹下:木麻黃在這里能種活,在別處也一定能種活。這三株木麻黃,就是東山的希望!

1958年春天,黨政軍民齊上陣,在白埕、湖塘、梧龍、山口的沙地上一鼓作氣種下了20萬株木麻黃,并在全縣各個山頭種上大量的相思樹、桉樹、馬尾松等樹苗樹種。而一場倒春寒襲來,種下的樹苗幾乎全軍覆沒。

屢戰屢敗,谷文昌卻毫不氣餒:“只要我們有決心,光禿禿的海島一定會變成綠油油的海島。”他發誓:“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天災過后,林業部門發現,白埕村仍有9棵木麻黃成活。谷文昌欣喜若狂,當即跑到現場查看。蹲在木麻黃跟前,他像慈父愛撫著嬰孩,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他的眼前升騰著綠色的希望:“有9株,就有900株、9000株、9萬株……”

“東山能長樹!”一個帶著濃重河南口音的堅定樂觀的聲音回響在東山那貧瘠的土地上,激勵著一顆顆沉重的心。

很快,一個由林業技術員、領導干部、老農民組成的造林試驗小組應運而生,谷文昌親自擔任組長。他們總結出沙地木麻黃“造林六大技術要點”,印成小冊子,分到各大隊、生產小隊,人手一冊。

1958年12月20日,谷文昌在西埔鎮石埔村召開萬人大會,再次向全縣人民發出動員:“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全縣十萬軍民擰成一股繩,組成一支“綠化大軍”,分成十大“兵團”,浩浩蕩蕩向荒山、沙灘、田間進發。此后連續三年,一下雨,廣播里馬上播送造林緊急通知,各級干部帶頭沖進雨幕。百里長灘,千軍萬馬,歌聲與風聲齊飛,汗水與雨水交織。

到1964年谷文昌調離東山時,全縣已營造3萬多畝防風固沙林、6萬多畝水土保持林、201條林帶,肆虐千年的風沙,終于被抵御在海島之外!谷文昌所描繪的藍圖變成了現實:荒島變綠洲。樹保地、地生糧、糧養人,東山,一步步美麗化蝶。

“如果我們不關心群眾生活,就無所謂革命。”

上世紀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大食堂里,餐餐地瓜絲煮牛皮菜,黑黑的一缽湯稀得可照見人影。

谷文昌心如刀絞。“革命的目的,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生活的問題,如果我們不關心群眾生活,就是沒有群眾觀點,就無所謂革命。”這位縣委書記反復強調。他斬釘截鐵地命令:“不準在東山餓死一個人!”

東山干部全部下基層,組織農民搶種蔬菜,解決吃飯問題!衛生院醫生、護士組成巡回醫療隊深入農村,采取緊急措施醫治水腫病人。

國民黨潰敗臺灣前,瘋狂抓壯丁,僅有1.2萬余戶的東山,被抓走4792名青壯年,留下了日夜思兒的白發爹娘、倚門望夫的新婚少婦、無依無靠的鰥寡孤獨。“壯丁們是被捆綁走的,他們的家屬是受害人。”“共產黨人要敢于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時任東山第一區區委書記的谷文昌,向縣委建議:把“敵偽家屬”改成“兵災家屬”。東山縣委經認真調研并報上級同意后,采納了這個建議,決定對這些家屬一律改稱作“兵災家屬”,同時在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對待,生活困難給予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兩字之差,十萬人心!而谷文昌卻為此承受了太多的政治風險。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他臨終時留下遺言:“我要和東山的人民、東山的大樹永遠在一起。”

36年過去,歲月的洗禮,不僅沒有讓谷文昌離開過人們的視野,反而讓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在谷文昌精神的發源地福建漳州,當地常年開展“谷文昌典型事跡”學習教育,特別是自去年以來,該市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為契機,再次掀起學習谷文昌的新熱潮,積極傳承發揚谷文昌精神。

從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過谷文昌,還在一篇題為《“潛績”與“顯績”》的文章中,稱贊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2015年1月,面對全國200多位縣委書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叮囑大家要做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時,又一次深情談起谷文昌。(楊特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