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論做什么工作,都可能在得到某些便宜的同時遭遇一些麻煩。對于為官者來說,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說,由于你居于一定的位置,手中握有一定的權力,便不可避免地遇到請托之事。在這樣的時候,是不能輕易應承的,否則就壞了規矩,也給自己帶來麻煩:既然你能應承了張三,那么,李四、王五、趙六可能受到刺激,接踵而來;而要拒絕,卻也是需要一定的智慧的。
明人朱國禎,是熹宗年間的重臣,一度擔任朝廷首輔。他曾經遇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姓程的人,擅長數學(計算),帶著朱國禎的某位老師和某位朋友的書信來找他。朱國禎當即說:“現在不談事兒,姑且先吃飯去。”那人十分驚訝。朱國禎解釋說:“我是個笨人,做秀才的時候,并不相信算命打卦之類。何況得佳兆未必佳,得兇兆未必兇。而如果本該‘佳’而得兇兆,預先愁苦過這幾天;本來該‘兇’而得佳兆,日后失望,那么,煩惱會更多……所以,我一味聽從命運的安排。”那人聽后沉默了。臨走之前,那人請求朱國禎給他寫封推薦信,朱國禎說:“我平生交友很少,就這一位老師和朋友。他們給我的信已經在你前面到了。”最后,那位客人一言不發地走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朱國禎的《涌幢小品》卷十《己丑館選》中。來向朱國禎求薦的這位客人,并非草包貨,而是有一定真才實學的——擅長計算,所以,朱國禎即使把他推薦給相關部門,比如說工部之類,也是可以的。但是,為什么最終并沒有推薦?我以為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他覺得一旦開了此例,后來者可能源源不絕,他因此可能應接不暇,影響正常的工作。第二是此人雖然擅長計算,但未必達到了精深、值得向有關部門推薦的程度——那兩位他昔日的師友先于客人到達的書信里,很有可能已經十分詳盡地介紹了此人的某些情況,讓朱國禎自行裁決。第三個原因是最重要的,就是朱國禎時刻記得做官的規矩,自己作為朝廷重臣,一舉一動都對眾人起到示范作用,萬一請托之風盛行,自己豈不成了罪人?
朱國禎最終采取的方式,既委婉又不失原則:先請你吃飯,再以拉家常的方式表明自己是不相信算命打卦之類的,而更相信命運的安排,該做什么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絕不勉強為之。此外,告訴客人,兩位師友的書信已經講明了客人的情況——這其實是一種暗示。如此這般,客人還能說什么呢?
事實上,不論我們選擇何種職業,既要享受其中的快樂,更要遵守其中的規矩。對于為官者來說,手中的權力是有邊際、有限制的。比如說吧,像朱國禎這樣的高官,似乎無所不能,可我們不該忘記的是,他上面還有明熹宗,他左右還有監察御史,朝廷里包括工部在內的六部都有給事中(負責部內事務監察的官員)。因此,他處理朝廷政務,假如越權了、犯規了,皇帝必然怪罪,有關部門與官員也是可以糾核的。同時,我們不該忘記的另一點是,朱國禎作為一名正派的官員,自律守規矩是自身的道德要求,把公家的事放在第一位,把個人的好惡、感情等放在后面,對他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故此,面對請托之事,他慎重又慎重、掂量又掂量自在情理之中。(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