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為民 忠誠剛烈——江西南昌青云譜梅氏家風

發布時間:2017-11-14 11:48:4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走進江西南昌青云譜區的朱姑橋梅村,在一條按明清風格整修一新的村道盡頭,就是我國著名法學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審判官梅汝璈的故居。

梅汝璈穿過的法官袍、親筆撰寫的判決書、記錄心路歷程的日記……故居里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圖片,令觀者深深感受到了梅汝璈參與“東京審判”時所肩負的重擔、付出的艱辛。

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他不惜憤然脫下象征著權力的黑色法袍,也要在法官排位上據理抗爭。

為了嚴懲戰爭首犯,他在證據收集上殫精竭慮、全力以赴,最終把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七名首犯送上了絞刑架。

為體現中國的聲音,他在具有歷史意義的90萬字國際刑事判決書上,代表4億多受害中國人民奮筆疾書十萬多字。

只為真理,不畏艱險。可以說,梅汝璈身上折射的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傳承的是生他養他的梅氏家族那剛正不阿的風骨。

追根溯源,梅氏家風源遠流長

梅汝璈故居所在的青云譜區,是梅氏的重要發源地。

這里因境內的“青云譜道院”而得名。道院歷史悠久,始建于西漢年間,原本稱為梅仙祠。梅氏祖先——南昌尉梅福棄官隱釣于此。而后,歷代屢廢屢建,直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改稱青云譜,寓意“青高如云”,為清代著名書畫大師八大山人的故居。

當年,梅仙祠之側有座定山橋,因梅福隱居之故,梅氏一族也近祠而居,自漢以來二千余年繁衍至今,形成了定山梅村;其中,45世后裔因入贅朱姑橋,又形成了梅汝璈的家鄉朱姑橋梅村。

梅福,作為梅氏先祖,是一位憂國憂民、剛正不阿、以直諫著稱的大臣。當年,外戚王風擅朝弄權,群臣不敢言,惟有官微言輕的梅福敢于上書朝廷,指陳政事,卻被奸邪排斥,險遭殺身之禍。

梅福始終認為“為國為民,知責、履責、盡責”是為官者的天職,他在給朝廷的上書中慨然寫道:“守職不言,沒齒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滅,雖有景公之位,伏櫪千駟,臣不貪也?!?/p>

最終,梅福因不愿同流合污,辭官歸隱,但他始終以坦蕩的言行,表現了清廉忠直的氣節。這種氣節深深影響著梅氏后人,成為一種傳承久遠的家風。

宋代助岳飛討金有功的梅成和,明代靖難之役時盡忠維護建文帝的大臣梅殷,備受后世推崇的畫家梅清、天文數學家梅文鼎、古文學家梅曾亮等文人學者,身上都傳承著這種家風。

時至清代,梅氏一族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總結,為使已傳承千余年的家族精神進一步固化為整個家族的行動準則和價值取向,福澤子孫后代,特別制定了“梅氏家規十則”——敬祖先、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教子女、篤宗族、擇師傳、慎交游、睦鄰里、厚百工。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謙恭待人、忠孝傳家;一脈相承、延綿子孫。

發揚光大,梅氏家風影響深遠

家風一旦形成,就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更是一種潛在的無形力量。

在青云譜這塊梅氏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他們充分吮吸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乳汁,不斷接受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熏陶。他們始終如一地把自己的命運、家族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福祉緊緊聯系在一起,愛人民之所愛,恨人民之所恨,決不向邪惡勢力屈膝獻媚,也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以忠誠剛烈、堅貞不屈的風骨精神著稱于世,被贊譽為“梅花精神”。

出自于定山梅村的清末中興名臣、近代洋務派著名人物梅啟照,就是這種精神的最好寫照。

梅啟照在吏部做官時,掌握官員任免文件“蓋印”權。有位鄰居花錢捐了個知府,但因為捐官的人太多,他還排在隊伍的后頭。他知道梅啟照是掌印官,有事沒事就來巴結,想讓自己提前就任。有次,因家有急事,梅啟照需要借錢。鄰居得知后,殷勤送來五百兩銀子,不想梅啟照卻婉言謝絕。第二年,梅啟照轉任惠州知府,掌印權自然就沒了。臨行前,他故意去拜訪那位鄰居,聲稱路上盤纏不夠,想借點旅費。此時,鄰居卻態度大變。這么一試,梅啟照確定這位鄰居當初并不是為情誼借錢給他,看重的只是他手中的權力。經此一事,盡管梅啟照后來又成為這位鄰居的上司,但鄰居再也不好意思來找梅啟照走后門了。梅啟照的凜然正氣和高明策略,令小人心顫。

不僅是清廉自珍,梅啟照官品同樣正直。光緒初年,沈葆楨為兩江總督,召集眾官商討輪船招商局事宜,大家莫衷一是。梅啟照卻明言:“若為身家計,此事宜止;若為國家計,此事宜行。”沈葆楨對此大加贊賞,認為招商局的成立,“啟照一言之功也”,當即將滯留的200萬款項撥給梅啟照作為啟動經費。

梅啟照一生為官,勵精圖治、政績斐然、官聲甚佳,這在清末官場中確為難得。正是因為梅啟照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這種風骨、這種家風,當時的皇帝親自為梅氏家族題寫了一副對聯:“昭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事惟讀惟耕?!?/p>

如今,這副對聯依然懸掛在梅汝璈故居一側梅氏家廟的門口,不僅成為梅氏家風的深刻總結,而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梅氏后人。

新中國卓越的橋梁專家梅旸春,畢生轉戰于中國江河之上,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都留下了他的心血與汗水。最終,因積勞成疾,倒在了他所熱愛的大橋建設工地。

新中國第一代民間文藝工作者梅長英,一輩子收集、改編、寫作和表演民歌,在人生逆境之時,她用民歌來激勵自己,在白發蒼蒼的年紀,她依然用余生搶救民歌,贊美社會主義建設。

鮮為人知的是,他們都與梅汝璈一樣,有一位共同的家長——梅曉春(梅汝璈父親),一位把家風傳承作為自己畢生使命的老人。

“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睂γ肥霞绎L做過深入研究的梅氏后人、南昌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表示:“這就是梅氏家風,從梅福到梅啟照,從梅汝璈再到梅氏今天的所有后人,我們都是沿著這個家風一路向前的?!保ㄒ笥? 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