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紀委、區監委、區文化委將文物所蘊含的“廉潔元素”作為深入開展正風反腐教育的重要抓手,把區內文物保護單位“文天祥祠、于謙祠、袁崇煥祠”打造為“東城區官德教育基地”,文天祥浩然正氣以身殉志、于謙兩袖清風勇擔重任、袁崇煥清廉為官為國分憂,“三祠”所代表的官德精神,對于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干部樹立公仆意識、一身正氣,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
文天祥祠又稱文丞相祠,位于北京東城府學胡同63號。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門、過廳、堂屋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
走進祠堂后院,一株古棗樹映入眼簾,相傳此樹為文天祥親手種植。這株已有700多年樹齡的棗樹,枝干向南自然傾斜,讓人不禁想到文天祥《揚子江》里的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達他心如磐石,對南宋王朝的忠心至死不變。
在供奉文天祥塑像的堂屋里,大門右邊是兩幅毛澤東同志的書法作品,一幅手書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一幅是題詞:“文天祥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毛澤東晚年讀《新唐書》,在《徐有功傳》的旁邊批注:“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批注的字數雖然不多,卻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仁人志士們為正義事業和偉大志向奮斗終生的事跡,表示了由衷的敬佩,高度評價他們“以身殉志”的崇高精神和視死如歸的生死觀。
“鐵石心腸臨死處,芝蘭眉宇似生時。”靜觀文天祥祠中的文天祥畫像石碑,聯系偉人的評點,崇仰之情油然而生。
文天祥生于1236年,20歲時以一篇題目叫《法天不息》的論文高中狀元,名滿天下。其恭謝詩中有“報恩唯有勵清忠”之句,道出他剛剛踏入仕途時的初心和抱負。在《題蘇武忠節圖》中有詩句“生平愛覽忠臣傳”,更揭示了他欽慕效法先賢的不懈追求。
文天祥所處的南宋,是一個特殊的變革時代。當時,蒙古軍隊大兵壓境,威脅到南宋都城臨安。在國家危難之際,文天祥毀家紓難,招兵買馬,自己組織軍隊抵抗蒙古軍隊,保衛宋朝江山社稷。最后終因寡不敵眾,于海豐五坡嶺被俘。囚于敵船中,在波濤起伏的零丁洋上,文天祥一氣呵成寫下《過零丁洋》詩:“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至崖山,在元將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太傅張世杰時,文天祥答道,“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一片丹心、一身肝膽撼人心魄。他飽含報國深情,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襟,成為歷代官員忠貞為國的楷模。
當元世祖忽必烈下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回答:“管仲不死,功名顯于天下。天祥不死,遺臭于萬年。”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以上等飯食,再拒。忽必烈最終親自勸降文天祥時,文天祥仍堅決地回答“愿賜一死足矣”,表明心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為國盡忠,雖死無畏。文天祥臨終的絕筆世稱“衣帶贊”:“孔曰成仁,孟云取義。為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中有言:“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贊其“平生大節,照耀古今,而著作亦極雄瞻,如長江大河,浩瀚無際”。
這種深邃的愛國情懷,也是最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圣先賢的嘉言懿行,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先賢志士心系家國、不畏犧牲的內在稟賦,通過文天祥祠,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代代相傳,融入了首都北京的城市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在首都為官的后繼者。
二
東城區西裱褙胡同,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在高樓林立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群中,一處灰墻紅門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
這便是為紀念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謙而建的“于忠肅公祠”,又名于謙祠。該祠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清初被毀,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民國時期為民居。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建筑為2009年重新修葺而成。
在這座建筑面積522.53平方米的院內,緊鄰大門口的二層小樓的朱紅正門上掛有“丹心抗節·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牌匾,兩旁的楹聯是清末思想家、史學家魏源的手跡——“砥柱中流,獨挽朱明殘祚;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對門的墻上,掛著一幅于謙像,兩邊的對聯分別是清乾隆皇帝的“赤手擎天,丹心托月”與林則徐的“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這是清朝的皇帝重臣對于謙的高度褒獎和認同。
于謙生于1398年,卒于1457年,明朝浙江錢塘縣人,官至少保。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出征蒙古瓦剌部被俘。在風雨飄搖之際,于謙力排南遷之議,誓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于謙親自督戰,保護北京城,擊退瓦剌兵的進攻,此后被加封少保,總督軍務。后英宗復辟,明天順元年(1457年)以“謀逆”罪被冤殺。明成化二年(1466年),憲宗特詔追認復官,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謚曰忠肅。
于謙的一生是清廉忠義的一生。其《石灰吟》一詩更是流傳千古:“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叛亂,宣宗平叛后,于謙奉命數說朱高煦罪行。面對這位昔日皇族,于謙正詞嶄嶄,聲色俱厲,使得朱高煦惶然服法。明宣德二年(1427年),于謙任江西巡按。寧王朱權就藩江西已久,常借“和買”之變相賦稅強取豪占,欺凌民眾,為地方官員忌憚。于謙到任后秉公執法,抓捕寧王府中多名作奸犯科之人嚴加治罪,極大消減豪強奸吏囂張氣焰,得到民眾拍手稱贊和擁護。
“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為官為政只要是有利于“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的,就要有主張、有定力,何懼權貴,何懼顯達,秉公執法、態度鮮明,理直而氣壯。這是于謙的精神寫照。
于謙也是勤政愛民、清廉自律的代表。明宣德六年(1431年),于謙巡撫河南山西,任期長達19年,造福山西、河南百姓,深得世人稱頌。于謙親自走遍兩省所有管轄地區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真實需求。于謙在各州縣設置“預備倉”(平準倉),貸糧賑濟饑民。屢次捐納自己的薪俸,救助災民,并在黃河水患多發的地方,厚筑堤岸,修繕河防。疾病流行時,他設立“惠民藥局”,救治各地人民。于謙在《詠煤炭》一詩中有句:“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他以煤炭自比,愿奉獻全部的光和熱,用生命作治世良方,為百姓換來安樂故土。
“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明史·于謙傳》)于謙的忠貞事跡感召和鼓舞著后代的仁人志士,他的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將流傳千古,他清廉忠義的品德氣節將傳承萬世。正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題于謙聯曰:“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吊英賢。”如今,于謙祠又被東城區政府確定為官德教育基地,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
三
從東二環廣渠門往西,步行600多米,約8分鐘,便到了東城區東花市斜街52號院。
在這片居民小區的綠化帶,有一組修建于清代中期約600平方米的建筑組群,這便是明末著名愛國將領袁崇煥的祠堂,原為廣東義園舊址。祠堂現存十間,其中倒坐房7間,正房3間為袁崇煥生平展,兩側廊心墻及室內墻壁上嵌有李濟深撰寫的《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祠堂后面是袁崇煥墓,墓前立有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有明袁大將軍墓”石碑。
1952年2月,北京市規劃局準備遷移城內所有墓地,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照此規定,袁崇煥祠和墓均在遷移之列。愛國民主人士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知道后,聯名給毛澤東主席寫信呼吁保留。毛澤東隨即批示:“請彭真同志查明處理,我意若無大礙,袁崇煥祠墓應予以保存。”1984年,袁崇煥祠被評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出資,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同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正屋中間是袁崇煥的畫像,上方懸有“碧血丹心”匾額,此四字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詩作《再吊袁督師》——“碧血流燕市,丹心結塞云。”畫像兩側掛有袁崇煥的《邊中送別》的詩句:“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這一橫批和對聯,是對袁崇煥精神的高度概括,為雪國恥,不圖利祿,乃華夏民族之真英雄也。
袁崇煥的一生,幾乎見證了明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在明廷社稷危難之時,他心中只有國家,沒有自己,毅然棄筆從戎,捍衛邊疆,一腔熱血,報效朝廷,這是深沉的家國情懷,是為國擔當的大勇大智。
明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入京考核,經御史侯恂推薦,拔擢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此后,袁崇煥單騎出關,至山海關實地查看形勢。回朝上奏時袁崇煥說,給我足夠的糧草武器,我一人就可守住陣地。隨即他被提升為山海關監軍。朝廷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流亡遼民。袁連夜開拔,穿越荊棘遍地、虎豹出沒的山嶺,四更入城,消息傳出,將士百姓莫不嘆服。
明天啟六年(1626年),后金努爾哈赤親統八旗軍約六萬人出沈陽、渡遼河,直逼寧遠。而寧遠守軍不滿兩萬,前有勁敵,后無援兵,形勢險惡。袁崇煥決定采取“憑堅城以用大炮”的戰術固守,以逸待勞,避免出城和善騎射的后金兵野外決戰。袁崇煥刺血寫成文告,讓將士傳閱,激勵斗志。守城的將士被袁崇煥的行為感動,奮勇爭先抗敵,利用西洋紅夷大炮威力,連戰三天,打退努爾哈赤號稱二十萬大軍進攻。明軍取得與后金戰爭的第一次大捷,史稱“寧遠大捷”。
袁崇煥經營寧錦防線,為表示死守前線的決心,將年邁的母親和妻子從廣西藤縣接到危險之地寧遠。他與將士立下誓言:“土地破,則家與之俱亡!”天啟七年(1627年),皇太極又率兵十萬進犯,圍攻錦州、寧遠。袁崇煥督率將士嚴陣以待,出奇制勝,再次擊退后金,取得了“寧錦大捷”。
明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率十萬大軍,繞開寧錦防線從蒙古大漠襲擊北京,京師震動。袁崇煥聞訊,率九千騎兵星夜馳援京師,拼死反擊,直至各地勤王兵馬紛紛趕到,迫使后金撤去,緩解了京師燃眉之急,取得“保衛京師大捷”。
無論朝堂之內抑或沙場之上,袁崇煥敢于任事、勇于擔當,是心中一顆忠心的外在呈現,贏得后世敬重。
雖然袁崇煥戰功卓著,但親疏無常、生性多疑的崇禎帝誤中后金的反間計,竟然聽信閹黨的讒言蜚語,將袁崇煥逮捕下獄。袁崇煥蒙冤入獄后仍慷慨激昂,堅貞不屈,以詩明志,其詩作《入獄》中說:“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在臨刑前他依舊從容不懼,留下《臨刑口占》:“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生要效忠國家,死后亦要守護國家。一片忠心,日月可鑒!
《明史》評述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毛澤東稱袁崇煥是“明末愛國領袖人物”。他雖然不能挽救垂危的明王朝,但他勇于擔當,大義報國的家國情懷,一直激勵、鼓舞著后來的愛國者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圖強。他的碧血丹心,永照千古。(楊海龍 楊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