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尋牛

發布時間:2017-12-21 08:12:3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贛南這塊紅土地,孕育了無數革命志士,他們的故事在贛南人民中傳頌,他們的精神在贛南人民中生根。

在無數革命志士中,有一位出生在贛縣的賴傳珠,他是我軍一位文武兼備的高級將領。1910年,賴傳珠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在贛南中學念書時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白色恐怖”的時代中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將自己的生命與黨和國家的前途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在38年的戎馬生涯中,從連黨代表到軍區政委,賴傳珠轉戰南北,出生入死,走過了漫長而艱難的革命道路,以堅強的黨性和赤誠之心,書寫了不懈奮斗的壯麗人生。賴傳珠十分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他的家風故事不僅感動人心,也足以引起我們的思考。

立身先立志。賴傳珠對還在學校念書的子女說:“你們幾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爸爸希望你們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做有志氣有出息的人,今后都成為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么如何做個有志氣的人呢?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賴傳珠認為“一個人要緊的是學本事,學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后盡力地幫助別人,要是全靠別人幫你的忙,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賴傳珠絕不容忍自己的子女依靠父母的地位過著紈绔子弟的生活,因此他要求子女都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

賴傳珠對子女們的日常生活要求非常嚴格。作為一個共產黨人,永遠不能忘記勤儉節約的習慣。雖然生活得到了改善,可以吃好點、穿好點,但賴傳珠卻沒有這樣做,他堅持要求孩子們穿土布衣,大孩子穿完的衣服不丟棄,而是再讓小孩子穿。賴傳珠對物質的標準很低,這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在飲食上十分樸素,有個辣椒炒苦瓜,炸個咸魚就可以了,穿衣也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之初,賴傳珠作為解放軍總干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長,工作千頭萬緒,經常超負荷地工作,但對子女們的教育卻不敢松懈。賴傳珠得知雷鋒的先進事跡后,把雷鋒精神帶回了家。每天晚飯后,他就開始給子女們講雷鋒的故事,還把學習雷鋒的資料帶回家,讓他們閱讀學習,希望他們養成艱苦奮斗、助人為樂的優良品格。

有一次,賴傳珠從沈陽回來,帶著兩個兒子外出參加活動。當汽車路過北海大橋時,他看到一個工人吃力地拉著板車,一步一喘地上坡,便連忙讓司機靠邊停下車,吩咐兒子和保衛干事下去幫助推車,直到把車推上了坡,才重新回到車上,前往參加活動。

他經常叮囑子女們,學習雷鋒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而且學習雷鋒不能只停留在做好事上,雷鋒精神的實質應該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這樣,在賴傳珠的諄諄教誨下,在雷鋒精神的熏陶下,賴家兄妹都有了可喜的進步。

據賴家女兒回憶:有一次父親帶我們去買書,回來的時候途徑一個山坳,發現有個女娃子滿身泥點,不停地哭。我們跑過去詢問原因,女娃子結結巴巴地說牛丟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她在附近找了好久都沒尋到,又怕挨罵不敢回家。父親聽了,馬上像個戰場上的指揮員,指揮我們分頭尋找,可是找了很久都沒找到,大家都有些泄氣了,找的也不那么認真了。父親看著我們沉默了很久,眼看著天快黑了,母親還在家中等著我們吃飯,父親開始向女娃子問她家在哪里等。回到家后,父親并沒有同我們一塊吃飯,而是找來了一些村干部,開著車又出去找牛了,直到深夜才終于尋回來了。父親說牛對莊稼人就是命根子,我們有能力幫助他人就應該盡力去做。這種執著的助人精神,在往后的歲月里,一直是我們幾個兄弟姐妹的燈塔。

正當孩子們在人生的跑道上奮力奔跑時,賴傳珠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長期超負荷的工作使他的身體嚴重透支。賴家兒女回憶:1965年的冬天,父親在下部隊調查總結工作時不幸染病。回到沈陽后,他又連續4天不分晝夜地忙于軍區的年終總結。12月中旬的一天,他作了半天的總結報告,會后又跟同志們談話交代布置工作,父親太累了,他多病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了……1965年12月底,賴傳珠因病去世,時年55歲。

賴傳珠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了人生的坐標,指引著孩子們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行,而孩子們也將在前行的路途中收獲向日葵般充滿希冀的果實。賴傳珠是一位普通的父親,又是一位不普通的父親。(彭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