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順給外出人員講解務工知識
陳家順,男,漢族,1968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現任曲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曲靖市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扶貧辦公室主任。他先后20余次組織護送勞務人員到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務工,5次深入企業“臥底”打工,為農民工考察務工環境,傾情服務農民工,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為曲靖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農民工的貼心人”。曾獲“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就業先進工作者”“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201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稱號。陳家順同志忠于職守、立足崗位、大膽創新,全心全意為農民工服務,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他的事跡受到媒體廣泛關注。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自降身份 “臥底”打工
曲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曲靖連續6年贏得了“十佳宜居城市”的美譽,曾經曲靖人守土戀家情節濃,再窮再苦也不愿離開土地,走出家鄉,外出務工怕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怕上當受騙,怕拿不到工資。為了促進家鄉農民轉移就業,脫貧致富,2007年—2012年,陳家順在擔任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曲靖市駐義烏工作站站長期間,采取“要讓農民外出打工,自己先打工”的方式,自降身份,多次“潛伏”企業打工,為鄉親們“臥底”,先后當過組裝工、裝卸工,倉管員、甚至做過“豬倌兒”。通過“臥底”,準確的掌握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及農民工工作、生活、工資福利等真實狀況,切身感受了農民工由農民轉化為工人過程中經歷的各種艱難困苦和由此產生的心理磨難,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工作的專家,他推薦的企業農民工做著踏實,他說的話農民工相信,從而有效的解除了家鄉農民外出的擔心顧慮,激發了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積極性,極大的提高了外出務工農民的穩定性,打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工作的局面,實現了“動員轉移一人,穩定就業一人,帶動脫貧一戶”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扶貧目標。
陳家順給留守老人們送去電飯煲
貼心服務 敢于擔當
陳家順無論身份怎樣變化,一直都把外出務工農民當親人。外出務工農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找到他,他都竭心盡力的幫助解決。農民工外出沒車費,他協調企業墊付;小孩生病住院沒錢,他自己再緊也會湊錢借給農民工;農民工的小孩上不了學,他求爺爺、告奶奶的幫助解決;農民工拿不到工資,他依法據理力爭;農民工工傷無人管,工亡賠償不合法,他不厭其煩,隨叫隨到,挺身而出,擔風冒險,搜集證據,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甚至農民工宿舍電燈壞了、廁所堵了、與人吵架了、自己鬧情緒了、家庭鬧矛盾了,只要他知道,都會出面幫助解決。為了幫農民工解決實際困難,不讓農民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曾經面對“你信不信今天我讓你走不出我這個廠的大門”這樣的恐嚇,陳家順沒有退縮,他調查取證、據理力爭、多次協調,終于為農民工討回欠薪。因為他把農民工當親人,勇于擔當,農民工也把他當成最貼心的人,當成了靠山,有什么話都愿跟他講,有什么事都愛找他幫忙。幾年來,陳家順共調解民工之間的糾紛1000余起,協調企業墊付民工車費、伙食費、工傷醫藥費共計100萬余元;通過自己及農民工異地維權網絡協調處理勞資糾紛80余起,為民工挽回損失千萬余元;化解集體辭職或罷工事件40多起;幫助民工購買往返車票9000多人(次)。
陳家順看望受工傷老鄉
著眼長遠 勇于探索
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最難過的是遇到困難無人幫,最害怕的是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無人管,最擔心的是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無照護。這些難題不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扶貧工作就難于持續健康高效開展。面對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分布越來越廣的狀況,陳家順探索建立了農民工駐廠信息員制度,在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地方,聘請外出務工時間長,溝通協調能力強,為人真誠熱心的農民工為農民工駐廠信息員,幫助農民工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面對農民工異地維權難,他探索建立了巡回維權制度,解決難點、熱點侵權案件;在農民工多的地方設立農民工維權信息員,負責收集反饋農民工合法權益受侵害的信息;主動協調,與輸入地勞動執法部門簽訂《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聯動合作協議》,加強輸出輸入兩地維權合作,暢通異地維權主渠道;積極利用有利時機,加大農民工維權宣傳,不斷提高農民工自我維權意識和能力,經過不懈努力,構建了“輸出地勞動執法部門、農民工維權信息員、輸入地勞動執法部門”三點聯動為基礎,巡回維權促落實、維權宣傳提能力的異地維權網絡,有力的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面對留守老人、兒童數量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突出的問題,他探索實施了留守空巢老人“五個一”工程,即配給老人一部老人手機、設立一批空巢老人服務聯絡員、每年免費為老人體檢一次、每兩年空巢老人拍張全家福、每年開展一次送溫暖活動,有效的破解了留守空巢老人“有話無處說,有情無處訴、有事無商量、有難無人幫”的難題。依托學校對留守兒童實施了“四個一”工程,即每人每天都有“親情父母”、一周多次免費電話、一月兩次視頻見面、一學期一次心理疏導,極大緩解了留守兒童“情無所依、學無所促、習無所導”的突出問題。幾年來,經他多方奔走,爭取企業捐贈現金累計14.2586萬元,電腦、洗衣機、冰箱、電視機等實物價值80余萬元,用于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些立足長遠的探索,有效解除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后顧之憂,有力的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工作的開展。
立足現實 與時俱進
從2014年開始,陳家順著眼于部分農村勞動力沒有條件外出務工或不愿意外地務工的現實,主動作為,積極開展“勞務引商”。“勞務引商”就是充分利用本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吸引外地企業到本地投資建廠。兩年來,成功引入三家企業落戶曲靖,吸納400多個沒有條件外出務工或不愿意遠距離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他還立足長遠,引導有一定社會知識、經濟能力、和經營能力的農民工,向他們講解了返鄉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鄉創業。在他的引導下,已有部分農民工決定回鄉創業,陸良縣的胡建云在家鄉建起了美之源針織廠,可容納60多人就業;沾益區的許春麗同丈夫一道開了個汽車修理小廠;陳樹勇創建了沾益鼎藝傳媒有限公司。
陳家順自2004年從事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至今的13個年頭里,無論身份怎樣變化,不忘初心,始終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動真情,用真心,全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扶貧工作。13年里,由他直接宣傳發動帶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近萬人,間接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不計其數,使無數個農村貧困戶脫掉了窮帽子,走上了富裕路,對推動曲靖市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扶貧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截止2016年底,曲靖市規模性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16.9萬人,累計轉移輸出勞動力204.7575萬人(次),占農村現有勞動力的53%,年勞務經濟收入達到224.1498億元,占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75%。(李鳳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