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雙臂是我的不幸,但我得到了社會的溫暖和關愛,我又是幸運的。現在我希望用我的經歷去激勵更多身殘志堅的人,大家共同創業,自強自立,感恩回饋社會!”這是李海艷在被評為施甸縣殘疾人模范時,面對采訪樸實地說道。李海艷,施甸縣姚關鎮大山深處一個名為“永艷山珍”百貨店的經營者。她在21歲最美的青春年華里失去了左臂,也曾一度在創業的路上艱難前行,但她始終不畏困難,以自己頑強的精神走出了一條誠實守信、文明經商的“農產品”之路,展示出了一個殘疾人身殘志堅、不屈不撓的風采。
命運多舛不屈不撓
2004年6月,剛當上媽媽不久的李海艷,抱著要給家人過好日子的想法,隨同丈夫到騰沖一炭廠打工。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剛上班不久,災難卻降臨了。李海艷正在粉碎機上擺放木炭時,另一名工友毫不知情地啟動了粉碎機電源開關……她在此次事故中永遠失去了左臂,那一年她才21歲。當看到雙手健在的人們在熱火朝天地勞作,她一度傷心絕望,整夜整夜的哭,不知以后該走向何方。
但當看到嗷嗷待哺的兒子,日漸蒼老的父母和獨自撐起家庭重擔的丈夫,李海艷決定要振作起來。“不就是沒了一只手嗎?人還活著,只要活著再難也要想辦法走下去。”她擦干眼淚這樣對自己說。
一個月過后,丈夫給她買了輛三輪單車,她每天獨臂蹬著三輪車到學校門口擺地攤,賣些酸木瓜、糖果之類的小食品。由于她做生意熱情,所賣的東西原料真、分量足,漸漸地攢到了一些錢。后來她用攢到的錢租了店面,買了三輪摩托,搞起了百貨經營,丈夫又搞起了生豬養殖。就在這看似順風順水的時候,打擊又來了,那一年,她和丈夫辛苦養殖,待50多頭生豬要出欄時,豬價卻一跌千丈,不僅沒賺到錢,連她搞百貨經營所賺的2萬多元也賠了進去,看到深受打擊的丈夫整天垂頭喪氣,李海艷一邊安慰丈夫一邊悄悄回娘家借了1萬元錢,在村上交通便利的聚集地租了三間房,又做起了百貨經營的生產。由于李海艷待人誠懇,做事踏實,村里的父老鄉親都相信她,一個村子3家百貨店,她的銷售額最好,每天能賣到1000多元錢。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這是李海艷最喜歡的一首歌,也一直以此激勵著自己在命運多舛的路上不屈不撓,奮力前行著。
搶抓機遇走出新路
在李海艷夫婦倆的努力下,日子總算一步步走出了低谷。而李海艷并不滿足于眼前的這點成功,她又把目光瞄準了姚關乃至施甸縣整個南片的野生菌及其他山貨,自小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她始終認定施甸野生菌市場潛力巨大。
萬事開頭難,李海艷對野生菌市場的期待和想象也并非一帆風順。李海艷和丈夫從找經營的場地、搭建收購的場所開始親自干,每天晚上干到凌晨3點多4點。可是,由于場地簡陋加上沒有烘烤設施,大量收購的野生菌都爛在搭建的簡易棚里了,第一次對野生菌市場的挑戰以失敗告終,賣百貨所賺的錢又全部賠了進去。這時,她的丈夫勸李海艷還是做其他穩當一點的行業。失敗并未打消她堅持做野生菌的決心和信心。她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遇到困難,就要想辦法,走下去。她這一堅持就是12年。如今,李海艷夫婦在野生菌及其他農產品收購經營中合作伙伴及訂單越來越多,姚關乃至施甸南片的野生菌、核桃、茶葉、板栗、辣椒、火腿、石斛、松香、豬毛、中藥材等農產品在她手中遠銷昆明、福建、北京、上海,不僅帶動了姚關周邊的農戶增收致富,同時為施甸農產品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誠信經營感恩社會
2016年,李海艷的“農產品”經營部收購資金達上千萬元,收購施甸縣南片所轄四個鄉鎮的野生菌。然而,她卻沒忘記父老鄉親。
“這些都源于大家對我的支持和信任,周邊鄉鄰對我的關心。”李海艷面對自己取得的成績很謙虛。10多年來,李海艷夫婦一直秉承“質量第一”理念,選好產品,做好產品,打造出了名副其實的“山珍”品牌。一次一個客戶需要大量核桃,要求是有品牌的“正規包裝”,時間緊促,面對這個訂單,利潤很誘人,只要隨便找來現成的包裝轉手就可賺上幾萬元,可李海艷要的是信譽,最后她婉拒了這一訂單。由此,李海艷便以夫妻兩人的名字組合申請注冊了“永艷”山珍商標,并制作了包裝,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經多年誠心經營,“永艷”品牌逐漸成為施甸電商銷售楷模。
2016年8月,當李海艷聽說酒房鄉梅子箐小白水組殘疾人村民吳祖花因車禍嚴重摔傷送往保山重癥監護室,急需救治,可吳祖花家連1500元住院押金也沒有的時候,她將身上僅剩的6千多元收購菌子錢全部給了吳祖花家,第二天又向朋友借了1萬元錢送到保山市人民醫院,并親自去婦聯、殘聯、民政等部門幫助吳祖花籌款,共籌集4萬多元醫療款。
“我雖然殘疾了,但是我有自食其力的資本。比我困難的人還很多,低保就給那些更需要的人吧!”每次民政安排給她低保時,她總這樣拒絕。11年來,李海艷從來沒有向政府申請過低保救助,但村里修路,她積極捐款,哪家有困難,她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
折翼天使展風采
李海艷身殘志堅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如今的她已經闖出了一條成功的經營道路,但是她沒有止步,依然用她頑強的精神在致富的路上奮勇直前。
“下一步,我要再流轉3畝土地,把廠房、冷庫都建起來,做到收購、倉儲、加工、銷售等系統經營。眼下,縣、鎮兩級正在大力開發旅游,來姚關的游客越來越多了,我還要順勢開一個野生菌農家樂,讓游客既能看到姚關美麗迷人的風景,同時還能嘗到、買到姚關原汁原味的特產!”面對未來,李海艷這樣自信滿滿地說。
身殘志堅的李海艷在致富的路上風雨兼程、頑強向前,似一朵永不凋零的山花一般,任憑風吹雨打,越開越艷。2012年,她被施甸縣政府評為施甸縣殘疾人模范;2016年12月,她走進保山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公益987》欄目直播間,講述她的故事。她自強不息、無私助人的事跡得到了施甸縣殘聯、婦聯、團委的高度贊揚,一度被評為施甸縣最美殘疾人。(楊朝芳 吳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