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為花澆水的王潤花
“父母為子女付出一輩子,理應得到子女的贍養和尊重。”
秉持這樣的理念,結婚31年來,51歲的王潤花31年如一日,用孝心和愛心詮釋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2014年獲云南省婦聯表彰為“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2015年獲怒江州婦聯表彰為“平安家庭”“五好文明家庭”。
連遭喪子讓老人幾近崩潰
1986年,19歲的貢山縣林業局女職工王潤花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和當時在縣里服役、復原后在州府六庫上班的徐金榮結為連理。因為愛,婚后,徐金榮從六庫調到了貢山。
婚姻帶來的甜蜜在小兩口之間僅持續了一年。1987年8月1日,徐金榮正在上初中的三弟因患急性腦膜炎去世,當時,王潤花正值預產期,為避免妻子受刺激而影響腹中胎兒,從六庫處理完三弟后事回到貢山的徐金榮向妻子隱瞞了這一切,但細心的王潤花還是從丈夫哀傷的眼神中察覺到了什么。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凄楚,讓王潤花的公婆承受著巨大悲痛。8月24日,在徐家三兒子去世后的第23天,王潤花順利產下大兒子徐毅,喜得貴子的歡悅,略微沖淡了一家人的喪親之痛。
然而,災難似乎跟這個家庭較上了勁,依靠時間流逝來沖淡悲傷的兩位老人又一次遭遇重創。
距徐家三兒子去世不到6年,1993年,徐家長子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喪生。噩耗傳來,將老人推向了絕望的深淵。精神上的打擊,讓他們成了醫院的常客。
時年,王潤花的大嫂在一家不景氣的企業上班,兩個小姑子剛走上工作崗位,小叔子尚在中學就讀,小兒子徐成希還在襁褓中,丈夫整月出差在外……當家庭的負擔和生活的艱辛如山一般壓下來時,這位瘦弱的傈僳女人沒有選擇退縮和逃避,而是毅然擔起了這份重擔。
堅韌樂觀撐起家庭一片天
為避免老人睹物傷情,1995年,王潤花的小姑子將老人從六庫鎮段家寨村接到城里生活。考慮到上要照看公婆,下要教育年幼的孩子,還要供養小叔子和大嫂家的兩個孩子,1996年,在丈夫調入州婦幼保健院一年多后,王潤花申請調入了瀘水市林業局。
王潤花一家四口原本住在丈夫單位分配的一套48平方米宿舍里,平時,除完成單位工作外,王潤花全部的精力,幾乎全放在了陪伴老人和教育孩子上。住慣了帶院落的房子的老人,對單元樓變得無所適從。王潤花想到了自建房子,然而,老人看病、孩子上學、家庭必要的開支等等早就讓夫妻倆的工資入不敷出,而能借的親戚已全被她借遍,建房,談何容易!
好在,目睹王潤花對徐家人日復一日毫無怨言付出的朋友解了王潤花的燃眉之急,大家你三千我五千地向她伸出了手,誰也沒提還款日期。就這樣,1998年,王潤花夫婦在偏僻的氣象路一帶花1000多元錢購置了一塊地皮,在辦理了建房相關手續后簡單建蓋了一幢一樓一底的小平房,并將公公婆婆接到了家中,這一住,老人就再也沒離開過這個家半步。
老人的喪子之痛在王潤花的開導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逐漸愈合,然而生活的艱辛才剛剛開始。那幾年,老人的醫藥費一如既往地開支、孩子的營養必須保證、大嫂家兩個孩子和在省城上大學的小叔子的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加之,王潤花自己的弟弟和侄女均在六庫上學,每周五下午到周日下午都會到王潤花家吃住。不得不支出的開銷,加上還建房款,讓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除了留下必要的生活費,剩下的工資全部還了債。”王潤花說。
2005年,考上昆明理工大學的侄子新生報到時需一次性交清30000元錢的消息讓大嫂犯了難。大哥離世,王潤花深知自己在家中的分量,于是二話沒說,她找到小姑子和小叔子,湊了30000元學費交到了大嫂手中。“再窮再苦,都不能耽誤孩子上學。”這是王潤花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那些年,王潤花舍不得添一件新衣,身上穿的,全是姑娘時的行頭,但她沒有覺得委屈。那些年,王潤花沒回過一次娘家,她怕公婆有一點閃失。
生活雖拮據,但不能虧待了老人孩子,“大人將就點也就過去了,可老人孩子吃不飽吃不好,我覺得自己太窩囊了。”王潤花說。
婆婆心直口快,但使起性子來就像個孩子,常常無故沖王潤花發火,往往這時,王潤花就會一個人,沿著家門口那條小道走幾個來回,回到家,又開始面對婆婆的小性子。“‘順者為孝’,老人嘛,所謂老小老小,哪個會跟她計較,這樣想,心理就舒坦了。”王潤花笑道。
時間是無聲的記錄儀,記錄了王潤花的艱難和辛酸,也記錄了她的孝心愛心。“生活已經這樣,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呢?”王潤花時常這樣安慰老人。這話,其實也是王潤花說給自己的。
孝心愛心換來和諧家庭
王潤花的孝心和愛心,讓一個多災多難的家庭漸漸有了起色:小叔子大學畢業后留在了省城、侄子也在州里的一家單位上班,在昆明打拼并有著不錯收入的侄女上個月剛走進婚姻殿堂,大嫂開始頤養天年,而王潤花的大兒子徐毅大學畢業后考進了貢山縣農業局并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小兒子徐成希去年大學畢業后與同伴開了一家培訓中心。平時,兄弟倆拿到工資后總是先想著給爺爺奶奶買好吃的,或給家里添一點東西。
在徐成希眼中,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媽媽對爺爺奶奶很遷就,對我們幾個娃娃也很疼愛,但從不溺愛,她要求我們學習要自覺、刻苦,生活要樂觀、儉樸,做人要寬容、誠實,在我心里,她是最偉大的媽媽。”
記者到家里時,王潤花84歲的公公徐仁何剛結束午休。老人患有銀屑病和嚴重的風濕病,行動遲緩。看到公公下樓,王潤花不斷叮囑老人慢一點,再慢一點,待老人坐下后,王潤花將浸過溫水的洗臉毛巾遞到公公手中,然后開始削蘋果。
當記者問老人王潤花好不好時,老人一個勁地豎起大拇指:“就像我姑娘一樣,姑娘都沒有她好。”
2016年8月,積勞成疾的王潤花在一次手術之后辦理了退休手續。“以前忙著上班,沒有好好照顧老人,這回時間多了,可以好好服侍他們了。這輩子,他們太不容易。”
才51歲的王潤花,記憶力卻超差,她記不住自己的結婚紀念日,記不住她為這個家的點滴付出;已51歲的王潤花,記憶力卻超好,她記得住老人該什么時候吃藥,記得住婆婆不喜歡吃漆油雞,記得住小兒子每天所做的事,即便在自己生病住院時,也不忘叮囑丈夫別耽誤了老人吃藥的時間。
對于王潤花的退休,最開心的要數婆婆。自從自己退休后,婆婆就如她的影子,她到哪里跟到哪里,“有時候去朋友家閑,擔心時間太晚她身體吃不消,想先送她回來,她不干,說我不走她就不走,黏得很。”王潤花笑道。
問及怎樣支配退休后的時間,王潤花說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想讓他們分心,只要身體允許,她還要繼續照顧公婆,“他們一輩子都在付出,我們贍養他們天經地義。”(陸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