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右一)正在對當事人進行勸說
“自己苦一點累一點沒有關系,只要大家能心平氣和,順利把問題解決掉就是我作為一名人民調解員的最大心愿。”這是李學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自1984年參加社區工作以來,一直致力于群眾工作,即便從社區總支書記的位子上退了下來,依舊心系群眾,為解民憂不遺余力,用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對人民的情懷和對工作的熱愛,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老書記”。在今年司法部召開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會上,李學獲評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退休不退責
2000年,李學從海源社區總支書記的位子上退了下來,但作為一名老黨員的他繼續做起了人民調解工作,每天始終忙于調解糾紛,沒有所謂的下班和假期,有時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2009年初,海源社區居民張國良與楊彪,因三片地板磚發生了糾紛,導致兩戶居民發生打斗。楊彪的妻子被張國良的家人打傷,經過醫治花費了近7000元人民幣。張國良和楊彪兩戶多次到派出所進行調解未果,后上訴到人民法院,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庭外調解。在調解時法院告知張國良要賠償楊彪妻子10萬元人民幣,由于張國良無力賠償,又擔心害怕,再加上家庭瑣事,一時想不通,便于深夜在楊彪家的大門梁上自縊而亡,使張國良和楊彪兩家事態進一步升級。后派出所及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多次進行協調,都沒有成功。張國良的家人把張國良的遺體抬到楊彪的家中鬧事,派出所的民警到楊彪家制止后,把張國良的遺體拉到了殯儀館擺放,這一擺就是十個月之久。雙方當事人找了很多部門都沒有得到處理解決,后來張國良的家人找到了李學,說明了前因后果。他得知這事后,急在心里,連日走訪周邊居民,了解雙方矛盾的前因后果,又到雙方家里了解事情的經過,組織當事人進行了細致而耐心的說服教育工作,并先后兩次到殯儀館協商減免遺體擺放費用,還主動為死者墊付了12000元,2009年12月8日,死者入土為安,此事才得以妥善解決。調解結果最后能夠得到雙方的肯定,這是李學調解成功的眾多糾紛中的一起。
為更好地做好人民調解工作,李學同志積極承擔“防”和“調”的組織責任,建立健全了“社區調委會——調解小組——調解員”三層調解網絡,并于2013年4月成立了海源社區居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李學工作室”,打破了只調解轄區范圍內糾紛的傳統做法,面向社會進行調解;2015年10月,他又在春城慧谷小區成立了小區個人調解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來,他積極借助社區溝通系統,充當群眾的代言人參與相關單位部門解決糾紛,從而建立起一種社會沖突的緩沖機制,起到“安全閥”的作用。同時,開通了李學人民調解室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主要用于典型案例、法律法規等宣傳。截至目前,新浪微博訪問量累計達十幾萬次,騰訊微博訪問量累計達到五萬次,發布及轉發相關案例、法律法規等500余條,微信公眾平臺累計發送信息近千條。
急群眾之所急
“有的糾紛要見面十幾次才能調解成功,剛開始人家不理你,后來你去的次數多了,人家讓你進去坐坐,給點開水喝喝。你再熱心堅持下去,當事人也不好意思了,他對你慢慢就有好感了。”這是李學開展調解工作的經驗之談。
調解之初,李學遭受了不少冷遇,到群眾家中坐冷板凳是常有的事。調解居民之間矛盾,關鍵在于心系群眾,急群眾之所急,不僅要贏在理上,更重要的是用心、用情。2014年9月,湖北省男子葉某租用海源轄區內楊某的房子開旅社,因所租用的房子到期,房東楊某要收回房子,不再租給葉某經營,但葉某是從他人手里轉過來的旅社,轉讓費花了29萬元之多,導致葉某非常惱火,雙方揚言要“火拼”。知道此事后,李學先后5次找到葉某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又三次找到楊某做工作,才把雙方相約到社區調解工作室進行調解。在調解中,他始終堅持以法律為依據,真心真意地同當事人談心、交流、交心,使雙方逐漸放心,感受到調解是公平的。經多次調解,房東楊某同意繼續續租旅社,房客葉某也同意適當提高租金,最后雙方當事人現場簽訂了調解協議。調解為葉某挽回了近30萬元的經濟損失。事后,葉某家人都說李學調解工作是“真心對人,做到了公平、公正”。2016年4月初,有村民在自衛村西側修起來一尊高12.8米、寬9.9米的露天神像,但未經批準的違法建筑。但在網絡上,一張近距離拍攝的照片在網上流傳——“昆明巨大金剛像立房頂”,這尊財神像和它的建造者,瞬間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面對拆除違法建筑的政策規定和村民維權的迫切要求,李學先后十三次深入村組,苦口婆心地跟村民拉家常、講政策、聽意見、解難題,先后兩次組織群眾召開村民會議,耐心做好群眾工作,終于在4月28日成功拆除了這座露天佛像。同時,他積極協助村民向民族宗教部門提出申請,重新按規定修繕寺廟和佛像,圓滿解決了這一難題,贏得了群眾信任。
一身正氣,不偏不倚
社區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復雜又細致嚴謹的工作。做好了,能控制當事雙方的情緒,不致矛盾升級,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做不好,會激化矛盾,增加裂痕深度,甚至走向“敵對”狀態。李學始終保持一身正氣,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成功化解了眾多矛盾。2014年4月及12月,海源社區龍院上峰村“城中村”改造項目要對1000多戶拆遷戶進行回遷安置,其中有23戶回遷戶產權人已病故。這可能會引發房產繼承爭議,造成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影響回遷安置工作和社會穩定工作。為此,他提早找到當事人進行調解,在調解過程中,利用法律法規和真心感人的工作方法,不厭其煩、耐心細致地開導糾紛當事人,把各戶產權爭議的家庭矛盾調解在萌芽狀態中,為“城中村”改造回遷安置工作奠定了基礎,平穩、公開、公正地進行了回遷安置選房。
在2015年4月至6月期間,城中村改造回遷安置后,因在改造修建回遷房的地基時,對海源社區龍院一組和海源社區龍院二組居民的農村自建民房造成了損傷,李學同怡寧房地產公司、房屋受損的居民們進行了大量細致的協調工作,并與昆明怡寧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及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于2015年5月25日對春城慧谷二期A3地塊周邊民房受損情況核查結果進行了總結。入戶核查共計22戶(14戶經濟補償,8戶拆除重建),核查基礎數據均由房主簽字確認。先后與開發商協商20余次,并于2015年6月期間對22戶民房受損進行了賠償,協調補償資金480余萬元。通過化解疑難糾紛,在轄區樹立了公平公正、維護正義的形象,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
33年來,李學扎根社區,為解民憂不遺余力,認真解決每一戶轄區居民遇到的矛盾糾紛,共調解矛盾糾紛1900多件,其中僅社區“城中村”改造工作過程中就先后調解各類矛盾糾紛案件1000多件,其中引導群眾走司法程序5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98%以上。海源社區矛盾糾紛均在轄區化解,在城中村改造拆遷、回遷中實現了“零上訪”,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李學的事跡先后受到中央電視臺12頻道《小區大事》欄目、《云南法制報》《昆明新聞》《云南衛視——羅智說法》等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報道。(李達 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