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杰帶領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志愿活動
走在昆明的翠湖邊,我們經常看見這樣一位老人,一頭花白干練的短發,一雙清澈慈祥的眼睛,身披一件黃色的馬甲,精神矍鑠地指揮著一隊人撿拾死角的垃圾。她,就是翠湖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社區主任馬杰。在她的帶領下,翠湖社區先后獲得“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示范社區”、“全國科普示范社區”以及云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云南省和諧社區”,她本人也獲得“昆明市優秀共產黨員”“春城人才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心系群眾,她是溫暖群眾的熱心人
初次見到馬杰書記,無法想象眼前的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已經68歲“高齡”,樂觀、精神、開朗是她留給眾人的第一印象。自2004年到社區工作以來,這位群眾口中的“馬奶奶”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精神風貌。社區群眾只要找到她,就沒有她不管、不理的事情。時間長了,大家便都親切地稱她為“小巷總理”。
翠湖社區有5170戶居民,至少95%以上她都認識。她統籌安排,挑殘疾人、孤寡老人、問題家庭、低保戶、外來務工人員等重點進行走訪。她常常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深入樓院和居民戶家中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小到路燈不亮、下水道堵塞,大到小區綠化、基礎設施、居民利益、社區治安等都要幫助解決。她的不辭辛勞換來的是轄區單位和居民群眾對她的無條件信任。
“社區干部為居民服務一定要從小處做起。多做小事、實事,用心做事。一句話、一件事,過心和不過心不一樣,用情沒用情也不一樣。”談起社區工作,馬杰這樣說。“每做成一件事,我就很有成就感,會快樂好半天。做社區工作,我是為尋求快樂而來。”
無私奉獻,她是凝聚班子的當家人
南博會前夕,馬杰書記身體不適,但她仍堅持拔掉輸液的針頭出現在工作一線。烈日炎炎下翠湖周邊的她,手上貼著膠布,卻從不曾停下腳步。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社區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俗話說,單絲不線,孤掌難鳴。翠湖社區由于其特殊的地域位置,轄區內不僅有翠湖公園等特色景點,也有省政府等省、市、區級公共戶單位。在各大節慶、重點工作來臨之時,社區承擔著較其它區域更重的保潔、宣傳、維穩、交通疏導等多項任務,壓力巨大。單靠馬杰書記一個人,就算再苦再累,也沒法將工作做得如此扎實,贏得一片好評。
馬杰書記靠得是堅持強化班子建設。她一方面注重加強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的思想交流,在工作中平易近人,虛心征求同事的意見和建議,在社區內重大事項、群眾關心的重大事情決策前,總要集體討論通過,堅持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在社區里堅持實行社區事務、黨務公開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在她的帶動下,班子成員們積極為社區的發展建言獻策,形成了民主、活躍的集體氛圍,消除了隔閡和疑慮,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她注重社區干部隊伍自身建設,始終把提高社區干部隊伍綜合素質作為一項根本的任務來抓,工作再忙,都從未松懈過。她結合社區實際,有的放矢地制定了社區干部學習計劃,采取從其他單位部門邀請老師、集中討論學習和自學等多種形式對社區干部進行培訓,以學習促進服務質量和工作效能提升,受到社區干部和廣大居民群眾的好評。
創新思路,她是共建社區的帶頭人
大家在為馬杰書記在群眾中贏得如此好的成績而欣喜的同時,難免會有所擔憂,昆明市最中心社區的黨委書記是位60多歲“高齡”的“老人”,干工作的時候會不會保守有余而創新不足?
細細盤點,這樣的擔憂略顯多余。馬杰書記不但沒有默守陳規,反而是很多年輕人都無法企及的創新典型。作為共建社區的帶頭人,她推進的翠湖社區“三有一化”建設,使得翠湖社區成為全省第一批成立聯合黨委的社區。
她以“1+5+N”區域化黨建工作模式為依托,形成了社區黨委與駐區單位一同研究計劃、一同制定措施、一同商量大事、一同會診難題的良好局面;她整合黨建網格內的黨員骨干、入黨積極分子、居民小組長、樓棟長及社區志愿者等人力資源,建立起專、兼職黨建指導員隊伍和各類志愿者服務隊伍,還讓在職黨員及轄區各類組織的服務與居民群眾的需求有效對接起來;她在社區創建了“道德銀行”,鼓勵社區的少先隊員爭當“道德富翁”,為轄區青少年道德建設夯實了基礎。這樣的金點子在馬杰書記的工作中層出不窮。她還根據自己多年的社區工作實踐,創新性地提出八大“馬氏工作法”。每一條,都是為居民服務的好點子,有了這些工作法,才使得翠湖社區成為人所皆知的文明、穩定、平安和諧社區。
雖然馬杰書記看著精神頭還很足,畢竟歲月不饒人,她已年近古稀。想到未來某天可能要離開社區,這位什么都能管的“小巷總理”的眼淚奪眶而出。“多年來,社區已經成為了我的家,只要社區居民和組織需要我,我的身體情況還能支持,我想一直干下去。”此情此景,讓人動容。獻愛于社區,服務于居民,充分展示了新時期社區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在馬杰書記精神的感召下,相信會有更多的暖心“小巷總理”“大街總理”出現,帶領廣大社區干部、居民群眾同創和諧社區,共建幸福生活。(常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