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片的查看作物生長情況
在宣威市寶山鎮,有一個聲名遠播的人物,他叫——陳興片。他,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33年,現為宣威市寶山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他,先后7次獲省政府、省農業廳表彰,15次獲曲靖市、宣威市表彰, 2010年獲“全國農村科普帶頭人”稱號,201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村基層科技工作者”。
推廣農業科技,點燃科技星火
宣威是一個農業大市,其旱糧生產是云南省的一張名片,而寶山鎮又是宣威市農業生產的一張名片、一面旗幟。在糧食生產中,農業科技的大力推廣與不斷普及,為糧食生產持續提質、增產、增效,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在距宣威市區東北部50余公里外的一壩子里,屹立著一座獨立陡峭的圓形小山,它的兩側各有一個條形的山梁,匍伏環抱,形似二龍抱寶,故名寶山,山頂矗立著一個三層樓高的寶塔。據傳,寶山鎮以此山而得名。
1984年,寶山區(1984年改為寶山區,1988年改為寶山鄉,2002年撤鄉設鎮、改為寶山鎮)首次推廣水稻扣種稀播薄膜育秧,為打開局面,月薪僅有15元的陳興片,私人貸款240元,買了6筒薄膜深入田間,挽著褲腿,滿腿泥漿地帶領農民撒稻種蓋薄膜,育薄膜秧。由于出苗齊、秧苗壯、長勢好、生長時間短,深受群眾歡迎,此項技術很快被普及推廣。
由于工作出色,陳興片被任命為農科站站長。那會,站里欠賬20多萬元,無辦公場所,甚至連筆墨紙張都沒有,人心渙散。上任伊始,他團結站內人員,樹立信心,跑省里、市里,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得到省里5萬元的基礎建設資金。經多年努力,目前寶山鎮農技服務中心擁有1100平方米的辦公樓,辦公條件大為改善。
1986年,寶山區搞科技聯產承包責任制,區干部掛鉤由村聘任,全區16個村有12個爭著聘任他。但區領導把他安排到了邊遠高寒貧困的樂紅村,僅有60元工資的他墊錢買薄膜給農戶,甚至無償送薄膜給最窮的農戶,覆膜育秧或是種包谷。
2003年,經積極爭取,在寶山鎮建設國家級科技示范場,這是首個在宣威市實施的國家級農業項目,初期投入資金18萬元,筑巢引鳳,至今已累計投入資金180多萬元,建成了種薯基地、倉庫、曬場等。
之后,從云南省農科院等科研部門引進40余個馬鈴薯品種,進行優良品種選育,年繁育脫毒原種320噸、一級種720噸,創造畝產4.16噸的高產記錄,帶動農戶種植1萬畝,培育了600戶科技示范戶,帶動12000戶農戶種植馬鈴薯。
陳興片采用“探路子、做樣子、教法子”的辦法,集引進、選育、繁殖、推廣、銷售于一體,提供農資、信息、咨詢和培訓,展示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將科技培訓辦進田間地塊,促進農民素質提高。該國家級科技示范場累計接待國內外專家領導90余次540余人,培訓農民30期7000余人次。示范場成為展示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窗口,開展技術培訓和提高農民素質的課堂,提高農民生產水平的教育場地。其經驗和做法在曲靖市、宣威市多次進行交流。
創新農科技術,促進增產增收
陳興片創出的馬鈴薯“高壟雙行”豐產集成技術,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的品質和單產,從2000年示范500畝發展到現在的2萬余畝,使馬鈴薯畝產量從常規的1.8噸提高到2.7噸,商品率從15%提高到43%,價格從每噸600元提高4000余元,促進了群眾增收。馬鈴薯“高壟雙行”種植技術,后來成為宣威市及曲靖市馬鈴薯種植的主推技術。
1990年,陳興片開展馬鈴薯掰牙快繁試驗。他選擇一個健壯碩大的種薯,經多次掰芽、切枝扦插和“偷蛋(塊莖)”,創造了“一個馬鈴薯繁殖600公斤馬鈴薯”的奇跡,為種薯繁育開辟了新路。
以前,寶山鎮種植馬鈴薯面積雖大,但產值低。如何提高馬鈴薯的產值?陳興片不斷思索,找到烏薯這個突破口。烏薯是寶山鎮的傳統特色品種,營養價值高。
之后,陳興片到處跑項目,爭取到省農業廳40萬元、曲靖科技局3萬元的烏薯發展資金,就在寶山鎮大辦樣板,推廣規范化種植技術,提高烏薯產量與品質。2003年,寶山烏薯獲廣州食品工業博覽會金獎,2007年,成功注冊“紫云寶土豆”商標,成為宣威市首個特色薯品牌,在昆交會上受到客戶和專家的好評。經拓展市場,“紫云寶”轉心烏馬鈴薯銷往廣州、上海和四川等地,從每公斤0.8元上漲到每公斤4元,提高了農民種烏薯的收入。
2010年,大旱之廣、深、重,在云南省屬百年一遇,宣威也不例外,干旱嚴重。為抗旱保春耕,陳興片創出了“薄膜水窖”抗旱模式:在地里挖坑,用整塊較寬的厚薄膜鋪在坑的四周,倒入水蓄積起來,把薄膜的口封好,待作物苗需要澆灌時,打開薄膜取水澆灌,既達到一次多蓄水的目的,避免多次拉運,又極大地減少水分蒸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此抗旱技術,在宣威市得到大力推廣。
改革農科體制,提高服務效能
針對農科人員積極性不強等問題,陳興片大膽推行農技服務改革,農技推廣公益服務與市場產業化經營銜接,以“農技+農資+市場”為突破口,搭建“農戶+村委會+公司+基地+協會”的技物配套服務平臺。
組建“元寶公司”,建立17個農用物資銷售和科技信息服務網點,實行股份制管理,鎮村農技人員入股,每人五千元,“5311”式利潤分成,分別用于擴大再經營、股東分紅、獎勵貢獻股東和非股東。與省農科院、省農大及廣東廉江農業有限公司、昆明天使土豆食品公司等合作,收購銷售馬鈴薯,實現年營銷額1000余萬元。籌建優質種薯、蔬菜、魔芋、中藥材和黃豆腐五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戶購買原料有渠道、技術服務有保障、產品銷售有出路。
完善服務人員管理機制,建立競爭上崗、崗位培訓、量化考核和績效掛鉤制度,明確服務范圍、服務項目和工作要求,聯村包戶。采取突擊檢查、隨機抽查等形式檢查服務人員到崗到位情況。量化考評,連續三年考核不合格的農科人員予以解聘。
每個農科員每年舉辦100畝核心示范樣板、10畝品種展示樣板、5畝以上育苗移栽樣板,組織交叉檢查,嚴格獎懲,使農技服務網絡延伸到村、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本著優質服務、讓利于農、取信于民的原則,陳興片推出“預訂農資”方式,讓農民既享受規模訂購的低廉價格優惠,又有放心的質量保障。重點加強雜交玉米等農資預訂工作,進行質量和價格承諾,采取農民自愿與辦樣板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農資預訂,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為調動農民應用科技的積極性,陳興片積極探索,改變主要由政府主導辦樣板的方式,實行農民自愿申請辦樣板,變“政府要我辦樣板”為“我要積極辦樣板”。規劃樣板地塊,制定樣板申辦書,明確申辦方和主辦方各自職責,主辦方負責保障農民無償使用良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防治等;申辦方的農民需要采用規定的地膜、良種、專用肥、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措施。這種“農民自愿辦樣板”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樣板田地的質量和科技覆蓋率。(劉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