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陸瓊正在對病人進行細致入微的例行檢查
在富源縣醫護工作隊伍中,有這么一位醫生,30多年來,為了讓每個新生命順利誕生、每對父母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她兢兢業業、刻苦鉆研,將“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鐫刻在每一次接診、每一臺手術中。她就是富源縣委聯系專家、曲靖市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市級“最美醫生”——富源縣人民醫院產科主任桂陸瓊。2017年3月,桂陸瓊被省衛計委、省總工會表彰為“云南省醫德標兵”。2017年8月,被人社部、國家衛計委表彰為“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刻苦鉆研學術與創新臨床實踐相得益彰
桂陸瓊出生在富源縣中安街道回隆社區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受經濟和醫療條件影響,那些年農村的孕婦在家中自然分娩或請“接生婆”接生的占大多數。有一年,村里的一位堂嫂因胎位不正,在“接生婆”接生的過程中大出血,年僅30歲的堂嫂因此殞命。這件事對年幼的桂陸瓊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幼小的心靈深處,她對成為一名專業的產科醫生十分向往。
通過努力學習,桂陸瓊于1983年考入云南省昭通衛校,成為了一名準“白衣天使”。三年的衛校生活,她習慣了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因為課堂和圖書館可以滿足她對知識的渴望,解答她內心的學習困惑。在一般人看來,醫學實驗室里擺滿了浸泡著各種人體器官的玻璃瓶,到處充塞著福爾馬林溶液的刺激氣味,讓人望而生畏。然而,在桂陸瓊眼里,那些赤裸的教具、冰冷的器官都是真實而鮮活的生命,只要一進到實驗室,聞到熟悉的藥水味,她的內心就會莫名地升起一股充實感。她篤信自己的辛勤付出,就是在為尋找明天的生命奇跡而積攢力量。
1986年從衛校畢業以后,桂陸瓊進入了富源縣人民醫院工作,成為產科的一名醫士。在學校里養成的勤奮好學,遇到難題決不放過、刨根問底的好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31年來,她一邊認真工作,一邊虛心向書本、向同事、向實踐學習,讓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一有時間就不忘給自己“加油”“充電”,通過自考先后完成了昆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科、本科課程學業,并積極爭取機會到曲靖市婦幼醫院、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婦產科專業,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己的臨床診療水平。
工作中,桂陸瓊細致嚴謹,十分注重收集整理親身經歷的典型臨床病例。在她眼里,臨床病例的診斷、治療方法和數據、病歷是最為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對這些方法、數據以及病歷的分析比對,結合臨床觀察,大致可以歸納總結出治療某一種病癥的有利時機、有利方案以及合適的藥劑配比。學習與工作之余,她把有限的休息時間都用來查資料、翻文獻、做調研、寫論文,從真實的臨床病例中提煉總結管用實用的方法或經驗,然后再用于指導臨床實踐。截至目前,她撰寫的《疤痕子宮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臨床比較》《大黃合芒硝外敷防治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80例臨床觀察》《剖宮產率增高因素及降低剖宮產率的臨床措施探討》等10余篇論文刊發在《中外醫學研究》《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中國社區醫師》等醫學雜志上,為診療產科臨床病例提供了較好的參考和借鑒。
2004年擔任產科主任以來,桂陸瓊結合工作實際,大膽創新,引進了較為先進的剖宮產術式,改善以往的30度銳角會陰側切以及不干預無保護的自然分娩方式,大大地減少了產婦外陰部的不必要損傷。同時,她積極探索采用新型可吸收人工合成縫合線作切口縫合,并于2008年在曲靖市率先采用子宮B-Lvnch縫扎術及“□”字縫合術、“8”字縫合術、子宮靜動脈上行支結扎術等手術,充分把握促進子宮收縮藥物的最佳應用時機,既有效防止了產后大出血并發癥的發生,大幅度降低了子宮切除的幾率,也讓孕婦住院分娩時間由7至9天縮短為4至5天,大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費用。
“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病人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
因產科工作風險性之高,不確定因素之多,產科醫生往往系母嬰安危于一身。31年來,桂陸瓊始終把母嬰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她已習慣了披星戴月獨自往返于家與醫院的大街小巷之中、習慣了為母嬰安全忙碌至夜深人靜之時、習慣了半夜三更被急診電話驚醒。但在家里,她卻沒有盡好一個妻子、一個母親的職責。她總是說:“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病人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家人的理解是對我工作的最大支持,我工作做好了,就是家人最大的放心。”
2010年國慶節在侄女的婚禮上,她接到科室打來的電話,一位從鄉鎮轉來的孕婦出現前置胎盤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胎兒奄奄一息,僅能聽到微弱的胎心音。她顧不上與新婚的侄女打一聲招呼就立即趕往醫院,組織醫護人員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既挽救了產婦的生命,也把新生兒從死亡線上搶救了回來。2014年寒冬的一個傍晚,從鄉鎮轉來一位孕婦,癥狀為死胎、子宮破裂,病人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病情就是命令。桂陸瓊不顧饑寒,積極聯系相關科室人員配合,果斷實施搶救,連續奮戰至夜間10點多,終于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當看到病人家屬的臉上露出欣喜的微笑時,她的筋疲力盡與寒冷饑餓一掃而空。了解到這位孕婦是先天性聾啞人,而且家境困難的特殊情況后,她主動與醫院和縣衛生局協調,最終讓這位孕婦享受了13600元醫療費用的減免和報銷。出院時,這位孕婦緊緊地抓住她的手舍不得松開,激動的淚水仿佛在訴說:“謝謝您,我的大恩人。”
“作為一名產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個女人,我知道一個孕婦在產科醫生那里最需要得到什么樣的服務,我將盡力把它做得最好。” 桂陸瓊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她作為科主任,既是宣傳員,又是指揮員,更是戰斗員。節假日幾乎沒有正常的休息,且常常因會診或做手術連飯都顧不上吃,困了就睡在值班室。但不管多苦多累,她都精神飽滿、兢兢業業地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多年如一日的刻苦鉆研,桂陸瓊在產科疾病及圍產期并發癥診治、婦產科疑難手術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31年來,由她主刀完成的婦產科手術達5000余例,主持搶救危急孕產婦手術1000余例,完成重復性困難型疤痕子宮和復雜性子宮破裂手術200余例,完成復雜性軟產道損傷手術30余例,沒有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
創建首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實現“零”的突破
任產科主任以來,桂陸瓊踏踏實實踐行以患者為中心、服務至上的工作理念,積極協調購置中央胎心監護、嬰兒輻射保暖臺、多功能產床等設備設施,增設洗嬰室,并逐年增加病床(從20余張增加到76張),改造產房和護士站,極大地改善了住院分娩環境。在深入調研討論的基礎上,她組織制定了考勤管理、服務承諾、廉潔從醫、醫德醫風建設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身先示范帶頭嚴格執行,將產科打造成一支具有良好學習氛圍、研討習慣、敬業精神的醫護隊伍。產科先后被縣人民醫院評為“先進科室”“文明科室”,被云南省婦聯、曲靖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巾幗文明崗”。
伴隨著服務質量的大幅提升,產科門診人數和住院分娩人數逐年遞增。門診人數從2004年的10-15人次/天增至2016年的60-90人次/天;住院分娩人數從2004年的50-80人次/月增至2016年的450-500人次/月。目前,富源縣人民醫院的住院分娩量位居曲靖市縣級醫院第一,位居云南省縣級醫院第二。同時,首次剖宮產率10年來均控制在12%以內,比國際控制標準下降了3個百分點。新生兒窒息率和死亡率均控制在國家標準范圍內,連續5年未出現孕產婦死亡病例,創造了縣人民醫院產科歷史最好水平。
科室要發展,必須走專科化道路。在醫院及主管部門的支持下,2015年,桂陸瓊帶領產科全體醫護人員加班加點收集資料、起草編制婦產科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實施方案、邀請評審專家模擬評審、對照評審標準修改完善實施方案、組織申報,最終順利通過答辯,富源縣人民醫院在云南省27家參評醫院中脫穎而出,勇奪第一名。婦產科成功申報為全院首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實現了“零”的突破,在申報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方面為全院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也推動全院醫學科研、臨床實踐邁向了新的更高起點。
毫無保留傳經送寶只為多一個“好幫手”“好戰友”
在完成好科室管理以及臨床工作的同時,桂陸瓊帶頭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并在院內多次作專題學術授課。在產科創造性地增設了宣教室,充分挖掘產科人力資源,調動產科醫生工作積極性,主持開辦孕產婦培訓班,由科室高級職稱醫護人員輪流授課,就產前、產時和產后相關知識對孕產婦及其家屬進行輔導培訓,積極疏導孕產婦及其家屬心理,有效增進醫患互信,提升服務水平。
桂陸瓊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業精神感染著、激勵著產科每一名醫護人員。工作中,她要求每位年輕醫生在查房前都要查書籍、找資料,掌握學科新動態,針對患者的病情各自發表意見,并逐一進行點撥。她也時常告誡年輕醫生,不能只相信書本上的醫學理論,當“光說不練”的醫生。當好一名醫生,既要知道理論上的“為什么”,更要知道方法上的“怎么做”。因此,她總是想方設法鼓勵年輕醫生走上手術臺,通過觀摩、協助、主刀,把自己多年來積攢的臨床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醫生,一點一滴地鍛煉培養年輕醫生的手術技能技巧,幫助她們盡快進入崗位角色。縣域內婦幼保健院和計生服務站等醫療單位的危重病人搶救或復雜性手術的指導需要她參與配合時,她也決不推辭。寧可晚一點下班或者不休息,她也要保證完成支援任務。她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忘我的敬業精神受到了業內醫護人員的一致贊賞和好評。
面對全縣12個鄉鎮(街道)衛生院產科醫療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桂陸瓊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然后默默無聞地付諸實際行動。只要一有機會,她就會抽時間到鄉鎮看一看,實地了解基層衛生院產科工作開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通過現場查房、手術示范、臨床帶教、醫療支援等方式,切實提高基層衛生院產科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31年來,她親自培養輔導的鄉鎮婦產科專業人才達80余名,分布在全縣各個基層衛生院的產科醫護工作崗位上,共同為全縣的母嬰健康事業奉獻著力量。
“所有的榮譽都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集體的。我只是那個在我背后默默付出的集體的代言人而已。這么多年,是醫院的信任、同事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培養了我、成就了我。”盡管自己榮譽等身,但桂陸瓊一直保持著一顆謙遜、感恩的心,并將這種感恩之心轉化為關愛母嬰健康、關心同事成長的實際行動。“能夠竭盡所能將自己的一技之長傳授給其他同仁是我的榮幸,多培養出一名產科醫生,我就多了一個‘好幫手’‘好戰友’,守護母嬰健康的事業也就增添了一份力量。”
無論是在爭分奪秒的急診搶救中,還是在奔波勞累的下鄉義診路上,抑或是在真誠無私的傳幫帶教學里,桂陸瓊總是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數十年如一日,“固執”地堅守著、踐行著“吃苦在前,甘于奉獻”的價值準則。望著辦公室里擺滿的“服務標兵”“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獎狀,桂陸瓊說:“醫者父母心,我只是想努力做好一名醫生罷了。”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折射出的是一種剛毅堅定的職業信念,釋放出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榜樣力量,塑造出的是一種純潔高尚的醫德醫風。
三十余載行醫路風雨兼程,但桂陸瓊無怨無悔。她始終保持一種虛心進取、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一種無微不至、敬畏生命的博愛胸襟,堅守仁愛之心不變,矢志不渝做呵護母嬰健康的“白衣天使”,以愛的力量迎接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富源縣紀委 陳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