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鄭坰靖宣講團唱響十九大宣講“大戲”

發布時間:2017-11-01 08:28:33   來源:保山市紀委

“十九大,方向明,主題新,指航程;建小康,惠民生;中國夢,早實現……”近日,龍陵縣勐糯鎮副鎮長自己編寫十九大順口溜,在掛鉤的從崗村田邊地頭為村民宣講十九大精神。這是龍陵縣鄭坰靖基層宣講團宣傳十九大精神的一個場景。

1508829673806_副本.png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龍陵縣充分發揮鄭坰靖基層宣講團的作用,要求他們用生活化的語言和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與農民面對面、心貼心地宣講十九大精神,在城鄉宣傳陣地中唱主角。該縣為培養一支“永久牌”的基層理論宣講隊伍,從每個村、社區選拔2至3名思想政治覺悟高、文化素質較高、宣講能力較強的農民、大學生村官作為農民理論骨干的培養對象,把他們納入鄭坰靖基層宣講團人才庫,并定期進行理論培訓,龍陵全縣有“農民理論家”350余人。近幾天來,龍陵縣300余名“農民理論家”組成100多支義務宣講小組,深入全縣121個村,社區,以田邊地頭、農家小院、加工作坊、農戶火塘邊為陣地,圍繞群眾所思所盼,用農家話、家鄉話,采取談話聊天的方式,解讀十九大報告精神實質,共話農村(企業)新發展。

為宣傳十九大精神,碧寨鄉梨樹坪社區“詩人支書”楊能生還將黨的惠農利民政策,以農村近5年來巨大變化為主線,以群眾身邊事為題材,創作了表演唱《說唱十九大》,“黨的政策真正好,生疾帶病有醫保;年到六十政府養老(養老金),群眾連連叫好……”傾吐了群眾滿滿獲得感。同時,組織社區農民業余演出隊排練了宣傳十九大文藝專場走村串寨演出,讓群眾在寓教于樂中領會十九大精神,深受鄉親們喜愛。各宣講小組還根據農村生產實際,適情而動,分類實施,并創新實施了“田邊地頭問事,火塘邊上談事,活動場所議事”多種形式,慶盛會,話發展,努力讓十九大精神走進千家萬戶,覆蓋城鄉。一盞電燈、一張方桌、一個火塘(盆)、幾杯清茶,無拘無束地促膝長談,宛如一家人在拉家常。這種“農家夜話”宣講方式,目前正在龍陵全縣121個村、社區中廣泛開展。

龍陵縣還開展微宣講活動,即:以小話題反映“大主題”,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通過把黨的方針政策和十九大精神分解成一張張卡片式的“小菜單”,按照群眾需求訂制一道道受人歡迎的“特色菜”,變干部“包桌”為群眾“點菜”,努力把群眾關心的一個個小問題講清講明講透,著力用小環境說明大形勢,用身邊事說明大政策,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跟農民講農民的話,跟工人講工人的話,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新舉措等大主題,讓理論宣講入腦入心,轉化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徐再順是龍新鄉勐冒社區土生土長的農民、黨員致富能手,平時喜歡學習,還是個熱心腸。2011年,徐再順被確定為首批“農民理論家”培養對象和鄭坰靖基層宣講團成員,她每年把大部分時間放在田邊地頭,一邊為大家宣講富民惠民政策,一邊指導村民科學種田。在徐再順的幫助和帶動下,千余農民成為種、養殖能手。為了搞好十九大精神的宣講,徐再順收集整理了村民最關心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7個問題,聯系十九大報告和當地實際進行講解,增強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干勁和信心。

龍陵縣為了讓十九大精神宣傳“接地氣”,及時對鄭坰靖宣講團成員和“農民理論家”進行了培訓,制發了十九大精神微宣講課件(材料),要求宣講人要接“地氣”,當好群眾的“政治翻譯”,在宣講中堅持以微課堂為陣地,以微媒體為平臺,以微節目為載體,變團隊出擊為單兵作戰,把宣講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車間工地,提倡分眾化、對象化和互動化,做到“三貼近”零距離。還鼓勵“農民理論家”自創教材,用自己樸實的語言,把十九大內容編成詩歌、快板、小品、歌曲、順口溜、墻頭詩畫等。目前,龍陵全縣已宣講十九大精神180余場次。(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