縈繞心頭的思索

發布時間:2017-10-18 08:44:24   來源:機關黨委

當我拿到機關黨委發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立刻被大量生動的事跡、寫實的照片吸引,這是今年單位所發的學習資料中讓我觸動最深的一本書。合卷沉思,感觸良多,有那么三個問題一直縈繞心頭:

第一個問題:我15歲的時候在干什么?

我15歲的時候正上初三,在家長和老師的監督下準備中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而15歲的習近平同志,收起行囊,只有姐姐一人送行,離開首都北京,奔赴遠方的黃土地,開始了艱辛的知青歲月。直到1975年末,延安地區兩萬六千余名北京知青通過招工征兵之后,留下的不足3.7%,習近平同志就是離開最晚的人之一。

第二個問題:我在什么條件下學習?

我現在看書要有安靜的環境,稍有一點干擾就覺得看不進去,又常常以工作繁雜為由放松了學習。

當年習近平同志從口糧開支里節約下了煤油錢,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后,點上油燈,用身影遮住光線,不影響別人休息,默默開始學習。無論是走三十幾里路借來的《浮士德》,還是由點到面拓寬知識的《中國通史簡編》,或是馬列著作版本沿革的《共產黨宣言》,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文革時期,習近平同志依舊刻苦讀書,提高文化修養。《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若沒有“獨善其身”的知識積累,又怎能有“兼濟天下”的治世雄才。

第三個問題:人的信仰有多堅定?

身為紀檢干部,見過太多喪失理想信念最終鋃鐺入獄的人,光榮崇高擋不住酒色財氣,氣壯山河敵不過物欲橫流。

而少年習近平背負著“黑幫子弟”的罵名,被人指指點點。青年習近平帶領群眾搞生產出成績受愛戴,多次申請入黨,卻都因家庭原因沒有得到批準。“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不公的待遇并沒有動搖他的信仰,更堅定了他的共產主義信念。執著的追求,艱苦的磨練,群眾的擁護,終于使他得到了黨組織的肯定。

習近平同志后來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芒、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7年插隊生活艱苦磨練,有“這碗酒”墊底,人生中遇到的大風大浪都能如風輕云淡。恰如書中所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經歷,每一代人都應該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擔當”,我做為年輕同志,要立足辦公廳行政處的服務保障工作,強化“四個意識”,履職盡責,用心工作。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