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答案——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發布時間:2017-10-19 15:12:14   來源:保山市紀委

今年9月,我從昆明機場回騰沖,候機時在機場書屋購買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隨后便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書中娓娓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插隊七年的知青故事。

回到家后,用兩周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書共有19篇訪談,分為“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采訪了29人,選用了76幅珍貴照片,圖文并茂,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少年時期在苦難中成長奮斗的經歷。白光興書記說,在文安驛公社插隊期間,習近平是一名普通青年,他能夠入黨是因為他符合黨員標準,表現好,具備入黨條件;當支部書記是因為他能力強;公社推薦他上大學是因為他貢獻大。入黨、提干、上大學都是他奮斗的結果。

閱讀中我認識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我們指示了青春的答案:務實、奉獻。多年后當我們回首往事時,應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人生苦旅逆飛揚

1969年1月13日,十六歲的習近平遠離家鄉,踏上了遠赴山區的知青之路。大家都說:“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當初,習近平因為家庭政治原因在北京深受排擠與歧視,可是善良淳樸的的陜北人民無私地接納了他。剛到農村的頭一個月,便有“習仲勛的兒子不跟紅旗走”的喧囂,其他村不了解情況的農民、公社干部紛紛向梁家河的群眾詢問習近平這個后生怎么樣,在那個時代,無端的非議和“特殊對待”是很常見的。不成想,梁家河的鄉親異口同聲說習近平是“好后生”“好的啦”,才使一場風波消散于無形,沒有造成后果。面對特殊時期的苦難和磨礪,習近平沒有抵觸,而是迎難而上,努力奮進。

目睹漫無際涯光禿禿的黃土高原,公社和生產隊里農民驚人的貧窮,棕紅色的“康團子”難以咽下,習近平苦心志勞筋骨“過四關”,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艱苦的農村生活讓他真正走入百姓當中,深刻了解了當時中國的國情,體會到了社會最底層民眾的辛酸。《詩刊》中刊登了胡喬木《采桑子.反“愁”》,其中有“待入塵寰,與眾悲歡,始信叢中另有天”的詩句,習近平很受觸動,反復吟誦,他把自己的生命與廣大群眾緊密相連。時代賦予的苦難際遇鍛造了總書記不怕吃苦的堅韌意志,也創造了他自己的機緣,逆風飛揚。

解衣推食悲憫心

《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古人贊美慷慨解囊、仗義疏財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說,習近平在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仍能夠做到對乞討的老漢“解衣推食”,把身上的錢、陜西省糧票、全國糧票,掏光了給那個老漢,還把外套也脫下來給了人家。傾囊相贈,既是因為習近平對老紅軍發自內心深處的尊重、對貧窮老人的理解和信任,也有對這位老漢那么早參加革命,現在卻落到沿街乞討的境地的難受、不忍心,他不像有些人,麻木不仁,見了窮人就扭過頭去,悲憫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懷令人感佩。 

在插隊的七年里,習近平說自己“是個普通農民”,他沒有自稱“知青”,是因為他把自己完全融入農民之中,看做是黃土地的一部分。近幾年,他一再強調扶貧要攻堅,扶貧要精準,就是因為他理解農民,知道農民的苦,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當我讀到1973年5月周恩來總理陪外賓到延安,看到延安解放對年變化不大,老百姓生活還很苦,周總理難過得留了淚。我理解這淚影響了延安多少干部群眾,包括習近平,觸動了他響應和落實周總理的號召,形成了堅韌實干的領導價值觀。

博覽群書氣自華

“眾人皆醉我獨醒。”讀書至深夜的習近平這樣調侃自己,勞動之余,他堅持學習,夜以繼日,博覽群書,提高了文化素養和辦事處理能力,也為從政提供了知識儲備。他思路寬廣,思想活躍,分析問題能力強,這同他刻苦讀書學習分不開。比如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以一本書為主,同時又尋找相關的書籍做佐證,這樣學到的觀點,是一個立體、全面的觀點,既掌握了它們之間的聯系與不同點,也養成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問題的習慣。

習近平讀書范圍廣泛,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歷史著作,有文學著作、軍事和國際著作等等,閱讀種類之多、范圍之廣,讓人敬佩。這使得他在后來的政治決策中總有先見之明,有主見,不因當時的社會環境、多數人的看法而動搖。習近平不僅自己讀,還樂于和身邊的朋友分享讀書,交流討論,對事物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多方面比對探討分析,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質與思維能力。

或許,對我們來說,年輕時的閱讀,所能學到的知識和信息,到長成后已經發生變化,或者已經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時期所養成的不倦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所養成的思維能力,則可以伴隨人的一生。

讀一本好書,悟無數道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感動了我、激奮了我。總書記曾說過,陜北7年,最大的收獲就是懂得了實事求是,培養了自信心,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七年知青歲月沉淀出他強烈的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辯證的思維能力與拼搏向前的奮斗精神,他無愧為我們工作、學習和實踐的榜樣。(段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