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青蔥歲月——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發布時間:2017-10-25 08:41:19   來源:保山市紀委

最近,微信朋友圈的一條消息被廣為傳播,內容是這樣的:“10月18日上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我們關注、聆聽了很多報告中的內容,但是不少人也關注了這樣一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64歲,從上午9點開始做報告,一直到中午12:30,沒停歇一下,沒喝一口水,沒坐一分鐘,要時刻控制語速;3個半小時,3萬多字的報告,全程站立,沒有鮮花,沒有果盤,有的只是堅定的聲音,震撼的語言,字正腔圓……”看到這里,我們不禁欣喜能有這樣一位領導人在前方引領我們前進,也不禁感嘆自身巨大的差距和不足。

七年,我們各自的人生中并沒有多少個七年,而習近平總書記將他年輕、寶貴的七年光陰留在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16歲的習近平奔赴陜北,那里的氣候不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夏天太陽毒的很,天氣干熱,身上曬紅了又蛻皮,一般城里的孩子根本吃不了這個苦,可是習近平卻依舊忙活在田間地頭,年紀輕輕就與當地百姓打成一片,吃一樣的飯、睡一樣的鋪,在那貧瘠的黃土高坡灑下心中熱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總書記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吃苦耐勞、逆流而上,年輕人就是要磨練!

“八項規定”出臺前,“四風”問題的不切實際、脫離群眾真是禍害了不少人。當年還是知青的時候,習近平就時刻體現出“人民公仆”的本色,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這源于他親身體會到農民生活面臨的難題,也源于他平時的觀察和思考,他敢于實踐、敢想敢干,也能干會干,能把想法變成現實,并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搞形式主義,就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帶領村民修建淤地壩、辦沼氣,實實在在改善了村里的生產生活狀況。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一步一個腳印兒,夙興夜寐、焚膏繼晷,年輕人就是要踏實!

看到接受采訪的老鄉們,他們多次提及到一個共同的點:“近平的書可真多啊!”其中一位老鄉回憶說:“第一次見到知青習近平總書記的情形,就是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只是記得這個瘦高的后生有兩個很沉的箱子,箱子里沒別的,全是書。習近平當時癡迷讀書,在勞動之余也不荒廢自己的時光,一盞煤油燈陪伴至深夜,還經常被煤油煙熏黑了臉……”村民平白樸實的話語,卻反映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點點滴滴,他的滿腹經綸,不是一蹴而就,卻是一個七年、甚至幾個七年的慢慢積累,習近平總書記的書,無聲地告訴我們,砥礪琢磨、鍥而不舍,年輕人就是要奮進!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總有那么一些精神被歌頌,而精神也需要榜樣的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是我們最大的榜樣,他就在我們身邊,亮如明燭,燦若星辰。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部書,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是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范本,充滿了正能量。我是一名年輕的黨員,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讓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仿佛將我帶回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的那個青蔥歲月。

“沒有人會直接給你榮華富貴,只有送你機會和平臺,現在這個時代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有像鷹一樣的眼光,像狼一樣的精神,像熊一樣的膽量,像豹一樣的速度。機會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是的,我們年輕,我們還有光明的未來,不忘初心、志存高遠、迎難而上、薪火相傳,磨煉、踏實、奮進,換來的是成長,沉淀的是力量。(胡東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