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系列文章在《學習時報》連載后,我格外關注,零零星星看些片段,總覺得意猶未盡。特意找書來,在一個個深夜靜心細品,掩卷遐思,心潮難平。書不算厚,425頁;語言生動樸實,充滿“泥土味兒”。但書中所蘊含的道理,字里行間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習近平同志七年知青歲月中的成長智慧不易讀完,讀不完。
通讀全書,最撼人心魄的,莫過于青年習近平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氣神”,這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干事創業要有狠勁。書中,每一名受訪者都提到,習近平能吃苦,“他一點兒都不惜力,甚至比我們干活還拼命”“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開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從來不‘撒尖兒’”“從村里往地里挑糞,那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沒過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這就是“狠勁”;“有一次,我和近平摔跤……被我摔倒在地上。近平雖然輸了,但他這個人很倔強,就是不服我,還要和我比試。”這就是“狠勁”;“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里路才借到手”,這就是“狠勁”。
青年習近平完全融入到梁家河的群眾中去,成了名副其實的“老陜”,之所以這樣拼命,原因只有一個,狠勁給予人力量,干事創業,不干則已,一干就全力干好,天大的困難也要排出。在梁家河,他帶領群眾修道路、打淤地壩、辦鐵業社、建代銷點、打大口井、發展沼氣,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干,“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干一件成一件,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有這樣的狠勁,心中就擁有了無限力量,有了這樣的力量,又有什么事干不好呢?
干事創業要有韌勁。下定決心,排出萬難,拼命干好一件事是“狠勁”,而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干成一系列事情就需要“韌勁”。青年習近平在知青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農村待的時間最長”,幾年中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成了村里的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在“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政治氣氛中,在交通閉塞、缺衣少食、黃土漫天的陜西農村,在“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的境遇下,在承受著常人難于想象的精神壓力下,我們沒有讀到牢騷,沒有聽到抱怨,更沒有看到沉淪。我們看到的是日復一日積極勞動,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幾乎沒有歇過的青年習近平;我們看到的是遞交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為老百姓辦好事”,對乞討的老漢“解衣推食”,對智殘的靈娃牽腸掛肚,多次給群眾送大衣、棉被及糧票,矢志不渝、堅守初心的青年習近平;我們看到的是年復一年求知若渴,當血氣方剛、精力旺盛、十六七歲的其他知青外出游玩,他卻獨坐“冷板凳”,抱著“大部頭”猛啃,滿足“書癮”的青年習近平;我們看到的是成年累月帶領村民頑強拼搏,以不抓出成果不松手、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決心和韌勁,帶領群眾辦成一件又一件事情,像“錘子釘釘子”一樣,一錘接著一錘敲,一顆接著一顆釘的青年習近平;我們看到的是一起插隊的同學和校友,或入伍、或招工、或招干、或上學、或通過其他途徑陸陸續續、一個一個地走了,自己卻仍然留在農村,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該干活干活、該讀書讀書的青年習近平。
在看不到未來,一切都變幻莫測中,這股韌勁何來?來自于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所說的“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來自于“扎根農村”“為群眾辦實事”“像父兄一樣好好在農村干一場”的堅定信念。正是這種定力,這股“韌勁”,“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成就了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習近平,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新生活、新時代。
干事創業要有闖勁。闖勁是勇敢者的豪氣,是探索者的銳氣。只有敢闖敢試、先行先試,才能破舊立新,才能開辟新路。書中,青年習近平帶領村民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新生事物,在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都面臨挑戰和考驗。在只講集團利益,不能宣揚小集體利益或個人利益的當時,連打壩,增加耕地的事都不被允許,討論打壩的時候,村民們心懷顧慮,武剛文(小名“隨娃”,時任生產隊長)就因為帶領生產隊開荒,被當時的縣委書記“免職”;設立代銷點,被采訪者石春陽曾說:“國家以糧為綱,一切以糧食生產為中心,近平搞這些副業,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近平對政策方面把握得很嚴謹”“近平辦的代銷點既不違背政策,又是便民惠民的好事情”;辦沼氣,“這可是咱陜西破天荒的一件事情”,老年人就議論說:“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正在習近平帶領村民破土施工之際,有人說風涼道:“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有人甚至斷言:“沼氣過不了秦嶺!”習近平并不理會這些,他鼓動戰友們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歷經千辛萬苦,沼氣終究辦成,“梁家河亮起了陜北高原的第一盞沼氣燈,一舉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當時,整個延川縣都轟動了。”隨后,沼氣在陜西省全省推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決心、信心!這,就是“闖勁”。
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青年習近平從未猶疑、退縮過。從一組組采訪中,我們看到的是青年習近平任趙家河的社教干部和梁家河的大隊支書后,終保持一種如牛負重的使命感、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一種寢食難安的責任感。他曾跟雷平生交心:“我74年不上大學了”“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1975年,當離開梁家河上大學時卻流下眼淚。這,就是青年習近平的深情、責任、擔當,這,就是“闖勁”。
反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一切戰略部署,從“中國夢”到“兩個一百年”,從推動發展到深化改革,從經濟結構調整到“四個自信”,從外交布局到軍隊改革,從反腐到扶貧,無不體現著狠勁、韌勁與闖勁。
作為大國領袖,習近平總書記身上有很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品格風范,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特別是作為紀檢人,我們肩負著黨章賦予的監督執紀問責職責,要隨時處理好正人與正己的關系,打鐵要靠自身硬,我們更需要“狠勁”“韌勁”與“闖勁”,這是我們要深入學習的。(麒麟職校紀委 阮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