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追尋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信仰初心,追尋他在梁家河的七年奮斗足跡。
莫畏浮云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近平這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志存高遠。但他的遠大理想,恰恰不是當多大的官,不是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為老百姓辦好事。”1982年,習近平決定下基層時曾說:“這次下去,干得好,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給老百姓做些實事,也沒什么。”顯示了習近平總書記人生道路抉擇和自我設計的不同常人之處。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帶領干部、群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他都去辦。從剛到梁家河才幾天就去吊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之包容、關心;從把“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龐,到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質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給討吃老漢,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習近平是“老三屆”中年齡最小的知青,是在農村待的時間較長的極少數人之一。陜北很苦,梁家河最苦。那時的梁家河,過完正月十五,除了老弱病殘整個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要出去沿路乞討。知青習近平沒有被艱難嚇倒,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逃避退縮,而是過好“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等一個個關口,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提升,認識得到了提高。
書中自有黃金屋,博覽群書氣自華。“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感慨道。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那個年代,考試交白卷、得“鴨蛋”很光榮,但是習近平沒有受那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書籍。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力求知其所以然。(林子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