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鮮活教材——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發布時間:2017-11-22 08:21:08   來源:昆明市紀委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群眾,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群眾為中心,圍繞群眾做工作?《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出了這個時代最完美的詮釋和最具有震憾性的回答,進一步增強了我個人發自內心地對黨的領袖的崇敬之情。

帶著真心赴下身

雷平生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說:習近平還不到去插隊的年齡,在辦離京手續時,齊榮先老師做習近平的工作,勸他留下。但習近平執意深入農村,并勇敢地闖過了“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帶著一顆真心、赤子之心深入基層、赴下身子,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勇于刻苦磨煉,成長為一個充滿信心全向心投入為群眾奉獻的有志青年。

細細品讀每一位采訪者對習近平在梁家河7年歲月的回憶,字字看來皆是真情實感,7年的辛苦并非尋常。他放棄了更平坦舒適的道路,下沉到基層一線,走到了老百姓中間。從“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從“躺在跳蚤堆里睡覺,一咬一撓,渾身發腫”到“對跳蚤的毒素產生抵抗力”;從一開始勞動“連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個工分”到兩年后“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習近平總是一直拼命干,從來不“撒尖兒”。多次說出:“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這樣振耳發聵的聲音,是需要多深的感情!是何等的擔當和胸懷啊!說明他已經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了農民之中,對基層群眾和農民有著血濃于水的深情。他腳踏實地深入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他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扎實、走得那么充實。

梁家河的村民們清楚地記得,總書記那時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讓群眾的生活好起來”。總書記的選擇是:“干得好,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給老百姓做些實事,也沒什么”,“因為不管從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層為群眾做實事的權利總是不會被剝奪的”。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總書記的7年知青歲月中我們更深刻地讀懂了這一思想的根基和源頭。悠悠歲月,7年的時光,習近平建立起了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崇高人生理想,真正實現了“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的精神。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我們更全面、更客觀、更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定不移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帶著誠心同甘苦

梁家河村村民張衛龐說:“再糙的飯近平也呼得香,再窮的人近平也看得起。”呂侯生說:“近平給我治腿病。”劉金蓮說:“近平干活跟咱農村人一樣。”趙家河村村民聶瑞蘭說:“近平把糧票和錢壓在了碗底下。”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村民們講述著一樁樁一件件發生在習近平與老百姓之間的事,習近平在農村的7年里,每天與老百姓一起吃飯,一起勞動,村民看他在太陽底下太辛苦,讓他歇一會,他卻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勞動。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回憶道,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他最珍貴的7年的青春歲月,留給了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就是在這7年的艱難困苦的,與老百姓心貼心、情暖著情的知青歲月里,為習近平后來成為擔當起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張衛龐、呂侯生、劉金蓮深情地說。對于那時的習近平而言,特殊的歷史背景,“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找到出路,習近平用他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想念,堅忍不拔的意志,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這就是養成了他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認識得到了提高,更貼近了土地,貼近了廣大的人民群眾。

張衛龐說:“過去,近平當我們村支書,我們有干勁、有奔頭;現在,近平當全黨的總書記,當全國人民的主席,我們更有拼勁、更敢闖了。近平在拼搏,我們也在拼搏,大家都努力嘛,咱們這國家肯定越來越富強。”今天的習近平總書記的立足于我國國情實際,在為民族、黨和人民的事業夙夜在公、竭盡心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帶著實心干實事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心里想著、裝著群眾,才會想著為群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習近平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這種毅力和決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自述中這樣寫道:“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習近平通過深入研究了解,在梁家河的7年里,他帶著群眾干、干給群眾看,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能為老百姓帶來便利的、只要是老百姓需要的,他都盡心盡力地去做好。石春陽說:“我們當年推選習近平當村支書,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擔當,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

從吊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的真情流露,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的寬容、和藹、關心;從把珍藏多年的“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龐,到化解家庭矛盾,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質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對一位貧窮老人的傾囊相贈,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為民情懷的養成并非一日一時之功,而是習近平總書記長期所養成的,是一種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這與他的7年上山下鄉的經歷不無關系,來自他從知青時代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深情厚意。知青陶海粟說:“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梁家河村民武暉也說:“近平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這些都道出了習近平腳踏實地為群眾辦實事的務實精神和開拓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是從人民當中生長出來的,在7年時間里,定格了習近平總書記密切聯系群眾、深深扎根群眾的生動景象。時隔40年后,總書記再次來到梁家河,對鄉親們講:“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是跟中國人民血肉相聯的,飽含著與人民的深厚感情。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可敬可愛的總書記,書中講述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激情歲月、青春奮斗的故事都是那么的真實,仿佛就發生在您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身上,但是這么多故事背后的閃光點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就誕生了它的“偉大”。7年的知青歲月,總書記用他的堅守初心、堅持學習、堅持奮斗、堅持工作,支撐這份寶貴的堅守與堅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為民的情懷、務實的作風、擔當的精神。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不變的是榜樣的力量。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只有始終密切聯系群眾,人民群眾才會與我們同心協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奮斗!(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