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就改 莫遮掩忽悠

發布時間:2018-01-25 08:13:02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電影《驢得水》講述了民國時期的一個鄉村學校,由于嚴重缺水,校長將一頭驢虛報成英語老師“吃空餉”。面臨教育部特派員的檢查,大家決定讓一個鐵匠來冒充這個叫“驢得水”的英語老師。沒想到特派員對這位“驢得水老師”相當欣賞,決定將他捧成教育家,以獲取美國慈善家的資助……當然,事情越敗露大家越掩飾,越掩飾越離譜,最后局勢也越來越失控……

故事雖然荒誕離奇,但折射的卻是一種現實中常有的現象。而其中一個值得反思的主題,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系:犯了錯,到底該怎么辦?

知錯就改,平時也許脫口而出,但應驗在一些人身上并非如此。比如:四川省原省長魏宏嚴重違紀,明明知道組織在調查他,不但不珍惜組織多次給予的教育挽救機會,反而串通他人對抗組織審查,以至于錯上加錯;南航集團原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司獻民愛打高爾夫球,聽說巡視組要來南航,他沒有真正自我反思,而是找“替身”背鍋,象征性地處分了一名下屬來應付……這樣面對錯誤的思想和應對錯誤的方式,錯誤只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在現實中,還有一些應對錯誤的方式值得警惕。有的官僚主義思想作祟,本來是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失誤、失責,但認為“認錯就是低頭認輸”“道歉意味著自降身份”,低不下頭,不肯認錯;有的事故責任人,出了事默不作聲,擔心“一回應更熱鬧”,采取“冷處理”,以為避避風頭,說不定過幾天就沒人“盯”了,事也就“涼”了;有的犯了錯,找理由推諉卸責,編借口自圓其說,甚至為了自己不挨處分,不惜讓單位和眾人為其“埋單”。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了錯,任何補救措施都應該建立在承認錯誤的前提上。對黨員干部而言,敢于認錯不止是一種品質、一種胸懷,更考驗自覺、檢驗黨性。抗戰勝利后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難。有一次,警衛班幾個戰士拿4雙舊布鞋去老鄉家里換了一條狗,想給周恩來補補身子。周恩來知道后,嚴肅批評道:“4雙舊鞋能換條狗嗎?老鄉跟你換,是因為他們相信共產黨,我們決不能侵犯老鄉利益。”第二天,周恩來帶著戰士找到老鄉家里,向老鄉道歉,并親自付了錢。

實際上,即便是犯了錯,在群眾面前低個頭、認個錯,主動承擔責任并及時改正,并不是什么丟臉的事。相反,誠懇認錯比遮掩忽悠更能贏得群眾的信任。而且,錯誤承認得越早,就越容易得到諒解,越能盡快地化解矛盾和危機,錯誤造成的危害也會得到及時的補救。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和問題并不可怕,只要虛心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批評,及時糾正失誤、解決問題、擔起責任,就能重塑形象,也有利于更好地凝聚人心、取信于民。(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