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李氏家族有一人為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此人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下屬送來一封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燃自家的蠟燭。何有此舉?因為在他看來,公與私之間界限分明。
微小如燭,都能做到公私財物之間涇渭分明,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來前幾天遇到的一件事。下班后,筆者跟一掛職干部去他宿舍,一開門,一股熱氣襲來。一看,原來有臺空調一直開著。問:“白天你在單位上班,宿舍里的空調還開著呀?”這位掛職干部笑笑說:“單位的房子,住幾個月就走了,反正電費也不用我交。”
看家書不用官燭,公家的空調“不用白不用”,兩相對比,其境界高下立判。
在現實生活中,“不……白不……”的語境并不少見,比如:“不吃白不吃”,反正是單位埋單,又不是花自己的錢,山珍海味使勁點;“不用白不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現在不用啥時用;“不要白不要”,別人都要了,自己裝什么清高;“不拿白不拿”,又不是我一個人拿,大家都拿那就“法不責眾”了。
從這些“不……白不……”中可以看出:一是“公私有別”,公家的就大手大腳,私人的就錙銖必較;二是從眾心理,隨波逐流,推波助瀾,裹挾其中還面無愧色、振振有詞。這兩個問題能夠在一個語境里顯現,并毫無“違和感”,其實有著較強的關聯性,不少問題都是從“私”字開口,遇到“盲”開始僥幸,有了“眾”便膽大妄為。
縱觀一些貪腐案例,可以發現其根源都可歸結為沒有處理好公與私的問題,并且伴隨著僥幸心理和從眾心態。不少貪官的墮落之路往往都是從一頓“白吃”的飯、一條“白抽”的煙開始的。在“不……白不……”的幌子掩飾下,不少人的防線被打開了缺口,并且還認為自私是人的天性,不光是自己,別人也一樣,“天下烏鴉一般黑”,一度不安的心理因此得到合理化歸因。以為是“白吃”“白拿”的,殊不知,違反黨規黨紀乃至國法,吃了、拿了“遲早是要還的”。且看一些大案窩案,眾多“當局者”往往就是受“不……白不……”心理驅使,在見利忘義的相互傳染中,在利令智昏的爭先恐后中,在法不責眾的自欺欺人中,共同制造了墮落的悲劇。
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寫道:“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么地方。”如果不假思索、不辨是非地從眾,即使有時意識到是錯誤的,但覺得“別人都那樣”,有那么多人墊背,就會一廂情愿地落入“不……白不……”的思維定式。客觀上講,任何監督都會有空白的地方,任何制度也有其漏洞,從某種程度上講,“不……白不……”也是一種僥幸心理和投機心態。被這樣的心魔控制,一旦遇上了監督的空白、制度的漏洞,便會從蠢蠢欲動演變為難以自持,滑向不歸路。
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說,真正的共產黨人即使在“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作為黨員干部,要力戒“不……白不……”心理,不僅在“私底下、無人時”慎獨,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更要在眾人前、大流中反躬自問,不盲從、不跟風、不自欺。(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