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快支付30萬元,不能錯失機會。”廣東茂名化州市男子勞康榮冒充茂名市紀檢監察機關工作人員,以花錢就可以把人“撈”出來為名,在成功騙取被采取留置措施的化州市某居委會主任蔡某某的親屬1.9萬元后,又“獅子大開口”。蔡某某的親屬在感到“事情不妙”后,才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涉嫌冒充國家公職人員詐騙的勞康榮已被逮捕,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花錢就可以把被采取留置措施的人“撈”出來,真是癡人說夢。想想現今,紀法的威力日益彰顯,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牢,別說沒幾人有這個“賊膽”,即便有極個別人膽大妄為,也不可能真辦成事。敢說這種大話的人,敢做這種“買賣”的人,絕對只會是騙子。可居然真有人信了、上了當,如此荒唐之事令人啼笑皆非,更發人深省。
有需求才有市場。就拿本案來說,詐騙人勞康榮正是緊緊抓住蔡某某的親屬等人急于“破財消災”的心理,冒充紀檢監察干部招搖撞騙。試想,如果親屬能正確對待蔡某某被留置一事,相信紀法的嚴肅與公正,而不作非分之想,怎會讓勞康榮嗅到“商機”,又豈會成為“冤大頭”?
常言道,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可以肯定,蔡某某的親屬等人知道蔡某某平時搞的那些“小動作”“小伎倆”,心里有“鬼”,才會寧肯花錢上當,也要盡力“撈”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與其走到這一步,不如平時多提醒、早勸告,讓蔡某某遠離“高壓線”。
作為家人、親屬,在親人“出事”后,心里焦慮,可以理解。但該怎么辦?是啥也不說或者胡編亂造,甚至挖空心思搞旁門左道,還是積極配合紀檢監察機關調查取證,做到不隱瞞、不包庇、不袒護?毫無疑問,前者不是在幫被留置的人,既會害了他,又被人騙錢,“賠了夫人又折兵”,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幫、真正的救。作為當事人,也要正確對待組織對自己采取的措施,老實交代問題,積極配合調查,相信組織會給予客觀公正的處理,千萬不要抱著僥幸心理,試圖對抗組織調查。
近年來,冒充紀檢監察干部行騙的案例屢屢見諸媒體,一方面說明紀檢監察機關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影響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提醒紀檢監察機關要嚴把紀律關,扎緊“籬笆墻”,不給不法之人絲毫鉆空子的機會。
在這里,也要奉勸騙子們,不管打著什么旗號,不論騙術有多“高明”,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被識破、“栽跟頭”只是遲早的事。(孟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