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漏洞防“蛀蟲”

發布時間:2018-09-26 07:50: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直接用橡皮擦、涂改液等把自己侵吞金額上的百位以上的數字擦掉,只保留百位數字,然后將修改后的清單提交給鎮財政分局入賬……”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了廣東省中山市港口鎮社會事務局民政事務股原股長、港口鎮敬老院原院長陳志祥侵吞扶貧資金案,這是他作案時的一個小細節。

11年,橡皮擦“擦走”3587萬“活命錢”。稍作留意便可以看出的是,陳志祥侵吞扶貧資金的伎倆并不高明,無外乎“三板斧”:一是虛構人員的姓名和金額,對應的收款賬戶均為其本人;二是用橡皮擦、涂改液篡改數據,掩飾作案行為;三是“2017年11月市委第一巡察組進駐港口鎮后,陳志祥仍不收斂、不收手,繼續侵吞扶貧專項資金11筆共計18.7萬元?!?/p>

手法簡單,手段卑劣,數額巨大,他的“三板斧”為何能得逞11年?除了欲壑難填,很大程度上在于監管存在漏洞。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社保局原出納段麗坤,4個月的時間先后分56次挪用社保資金2000多萬元;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曙光村原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于福祥,大肆貪占公款,涉案金額達2億元……從近年來各地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一些典型案例來看,有些“巨貪”官并不大,級別并不高,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手中握有看似微小而又缺乏有力監管的權力。監管一旦有了漏洞,就會滋生“蛀蟲”。并且,監管漏洞的大小與貪腐金額的多少有著直接的關系,往往漏洞越大,“蛀蟲”就越大。

有縫就鉆,有洞就穿。當前,一些“蠅貪”“蟻貪”猖獗,鉆的就是監管上存在的漏洞。“大風吹不過牛尾巴”,一些基層干部處在最末梢、最不起眼的位置,往往成了監管的盲區。以扶貧資金的監管為例,有的職能部門存在“重下撥、輕監管”現象,資金一撥了之,對去向不管不問;有的扶貧干部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一個人負責涉農補助的申報、核查、經手發放等全過程,這就留下了“手可伸”的漏洞、隱患。

漏洞和蛀蟲是相生的,堵住了漏洞,蛀蟲就失去了生存空間。堵住漏洞,除了將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和壓力延伸至基層、扎緊制度籠子之外,當務之急還是織密監督網。比如,完善網絡、電話、信函、接訪等信訪舉報平臺,拓寬群眾舉報渠道;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監管扶貧款、惠民資金的發放;在日常監督中形成“網上”和“網下”互補、“人防”和“技防”聯動的模式,等等。監督越嚴密,漏洞就越少,“蛀蟲”的生存空間就越小。(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