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該案暴露出來的問題,請你單位就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進行整改。”“感謝組織對我的教育和挽救,我將吸取慘痛教訓,深刻反思,立行立改。”這是日前云南省保山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在案發單位宣讀黨紀政務處分決定時同步開展警示教育的一幕。
近年來,保山市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充分發揮反面典型案例警示震懾作用,精心定制警示教育“套餐”,以案明紀,警鐘長鳴,讓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知敬畏、明底線、受警醒。
改造場所特別教育
“來到這個地方,我心里滿是悔恨,也許這種悔恨將伴隨我一輩子,希望大家以我為戒,千萬不要走我的老路。”在監獄服刑的職務犯罪人員泣不成聲的現身說法,讓每一名走進監獄接受教育的人刻骨銘心、深受教育。
該市充分利用監獄這個特殊的改造場所,不定期、分批次、分類別組織黨員干部、公職人員開展警示教育。
“看到服刑人員身著囚服、失去自由,感覺心里特不是滋味。”日前,昌寧縣紀委監委組織該縣一把手的家屬來到保山監獄開展警示教育,一名領導干部家屬走出監獄大門時表示,一定要對自己的配偶常吹廉政風,絕不讓違紀違法行為破壞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
“近距離聆聽服刑人員懺悔,感受更直觀,能夠祛除思想上的麻痹,滌清心靈上的灰塵。”該市紀委監委宣傳部干部楊艷表示,通過參觀服刑人員的勞動現場、生活宿舍區,傾聽服刑人員講述其思想蛻變、犯罪經過和發自內心的懺悔,讓警示教育更具震懾力。近年來,該市共組織72批次4440人到保山監獄接受警示教育,并通過談感想、撰寫心得體會、開展自檢自查等方式強化教育效果。
旁聽庭審現場教育
“看到昔日的朋友坐在被告席,除了心痛,更多的還是警醒,讓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前來旁聽施甸縣大山村村民小組長李永明職務侵占案現場庭審的干部楊柳銀聲音低沉地說。
根據不同的案件類別組織不同的人員旁聽庭審,這是該市為黨員干部、公職人員量身定制的又一警示教育“套餐”。該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充分發揮違紀違法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對一些影響大、案情嚴重的案件,及時與法院對接開展現場旁聽庭審教育。
“莊嚴肅穆的法庭、犯罪嫌疑人的深刻懺悔,讓旁聽人員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和違紀違法的慘痛教訓。”隆陽區紀委監委宣傳部干部高海玲表示,零距離旁聽庭審,視覺上更受沖擊,看到昔日熟悉的同事、朋友接受審判,讓參加旁聽的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反躬自省,對增強自身“免疫力”,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起到警示和預防作用。
近三年來,該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組織開展職務犯罪旁聽庭審145次,受教育黨員干部、公職人員1.5萬余人次。
處分送達提醒教育
送處分決定是程序,讓受處分單位及干部職工以案為鑒、防微杜漸,從反面典型案例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整改措施,更好地履職盡責,才是最終目的。為做好執紀審查“后半篇文章”,用好典型案例這部活教材,保山市因材施教,實行“一案一剖析一宣讀一教育”,每查處一案都要進行深刻剖析,在案發單位宣讀處分決定的同時開展警示教育,強化警示震懾和教育引導效果。
“每送達一份處分決定書之前,我們都要找案發單位領導班子成員談心談話,要求他們深刻反思,查找不足,從思想認識層面引起高度重視。”該市紀委監委案件審理室主任李建軍表示,在送達處分決定時,不僅對違紀行為的定性和量紀依據、處分結果進行通報和闡釋,還幫助案發單位深入分析查找發案原因,查找制度機制、人員管理等方面的漏洞,提出處理和整改意見建議。同時,要求受處分人員對自己的錯誤事實作表態發言,使宣布處分決定大會變成警示教育現場。
今年以來,該市紀檢監察機關在辦理666件黨紀政務處分過程中,開展警示教育660場次,受教育黨員干部2.5萬余人次,讓每起身邊案時刻警醒身邊人。
典型案例全員教育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個鎮黨委書記居然貪污公款、收受賄賂達幾百萬元,真是觸目驚心。”“看到曾經意氣風發的他如今成為階下囚,讓人感覺很痛心。”《狂妄的代價——劉杰腐敗案警示錄》警示教育片在全市各單位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熟悉他的領導、同事忍不住扼腕嘆息。各單位紛紛開展以案明紀警示教育,堅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把典型案例及時拍攝成專題片、編撰警示教育讀本、剖析典型案例并及時通報已成為該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開展警示教育的“家常菜”。市紀委監委近年來共編印《案警實錄》《蠅貪蟻腐——保山市基層“微腐敗”和追究責任典型案例選編》1萬余冊,下發到基層村組、社區,要求各單位以撰寫心得體會、開展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習。隆陽區紀委監委篩選村干部違紀違法案例拍攝了警示教育紀錄片《貪欲·魔爪·毀滅》在全區巡回播放,收到了較好的警示教育效果。
“開展警示教育,最重要的是觸及靈魂。我們通過定制警示教育‘套餐’,促使黨員領導干部切實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嚴守紀律規矩,繃緊廉政之弦。”該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不斷創新警示教育載體,放大案件效應,著力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警示教育網絡,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線,增強警示教育的政治和社會效果。(趙海碧 楊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