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推行鄉鎮紀委“片區協作辦案”機制—— 從“單兵作戰”到“攥指成拳”

發布時間:2018-11-25 08:17:2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金秋十月,豐收的季節,然而你們鄉執紀審查工作還‘顆粒無收’,是無案可查,還是不敢擔當,怕得罪人?”在云南省寧蒗縣紀委監委會議室,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吳永祥一臉嚴肅,與他面對面的正是寧蒗縣金棉鄉紀委書記沙永華。

“這次約談,是我從事紀檢工作以來最受震動的一次,臉上真的掛不住。”沙永華當即表態,將深刻反思、查找原因,提高責任意識,多走訪、接觸群眾,變“等線索”為“找線索”。

接下來的日子里,沙永華組織鄉紀委深入一線,走村入戶,全面排查扶貧、民生等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線索。目前,已立案2件2人。

沙永華不是個例。今年年初,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紀委監委對去年查辦案件不力的3個鄉鎮的紀委書記進行了約談。“辣味”約談擰緊了責任“螺絲”,截至10月,該區7個鄉鎮紀委共立案17件17人,同比增長70%,實現鄉鎮紀委執紀審查全覆蓋。

鄉鎮紀委工作在一線、檢查在一線、服務在一線,同群眾生活最密切,接觸的都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是監督執紀的生力軍。針對部分鄉鎮紀委執紀審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云南結合各地工作特點,采取一系列辦法、措施,破解鄉鎮監督執紀難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打通監督的“最后一公里”。

監察體制改革后,監督對象范圍擴大,如何讓鄉鎮紀委有限的力量攥指成拳?為此,云南省各地紀檢監察機關積極推行“片區協作辦案”工作機制,按照就近整合、優勢互補、協作方便、有利工作的原則,將鄉鎮劃分為多個協作區,由縣紀委常委或監委委員任協作區區長。對協作區內發生的案件,由協作區統一管理、整體調配,變“單兵作戰”為“集團作戰”。

“潘常委,最近我們鄉在查一起村干部騙取征地補償款的案件,案情復雜,人手不夠,能否增派人員協助?”前不久,施甸縣萬興鄉紀委書記楊有恩向協作區長潘繼花報告情況后,該縣紀委監委迅速啟動“片區協作辦案”工作機制,安排負責該片區的紀檢監察室抽派人員進行協助調查,僅用兩周時間就查清楚了被反映人的全部違紀違法事實。

“實行‘片區協作辦案’工作機制,既減輕了鄉鎮紀委查辦案件的壓力,又提升了鄉鎮紀委查辦案件能力,讓鄉鎮監督執紀的底氣和信心更足了。”施甸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羅沿磊說。

在“片區協作辦案”工作機制的推動下,鄉案縣審、交叉審查也成了常態,有效地破解了執紀審查的“熟人困境”,讓監督更深入有力。

此外,針對鄉鎮紀委執紀審查水平較低,尤其是一些基層紀檢干部不熟悉業務、缺乏專業知識這一現狀,云南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學習培訓和業務指導上下功夫,舉辦鄉鎮紀檢干部培訓班,通過上派下掛、跟班學習、參與辦案、以老帶新等形式,進一步豐富鄉鎮紀檢干部紀律審查業務知識,提高辦案能力和水平。

早在今年三月,來自玉溪市9個縣(區)的74名鄉鎮紀委書記共聚市紀檢監察學院,集中“加油充電”,吹響了業務能力輪訓的“集結號”。

此次鄉鎮紀委書記培訓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瞄準鄉鎮紀委不會辦案、辦案效率不高、辦案質量不高等問題,設置了15個學習專題、2次小組討論、2次現場教學。邀請高校教授、業務能手為大家進行理論輔導、實操講解、政策解讀等。

“雖然培訓時間不長,但課程設計合理、內容豐富,既有政策理論講解,又有實踐經驗交流,很實用。”澄江縣右所鎮紀委書記師濤在參加完培訓后說。學習的目的在于致用,培訓的效果體現在落實。一個月后,該鎮紀委就處置問題線索6件,立案1件。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在組織鄉鎮紀檢干部集中培訓的基礎上,輪流安排鄉鎮紀檢干部到縣(市)紀委,以參與專案、跟班接訪、跟班辦案的執紀審查“大練兵”模式,錘煉過硬政治素質,鍛煉群眾工作本領,提升執紀審查能力。如今德宏州鄉鎮執紀審查效率、成案率、質量均明顯提升。今年以來,全州56個鄉鎮紀委查辦案件48件69人。

“當前,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基層是主戰場,鄉鎮紀委是主力軍、先鋒隊。在提升基層紀檢干部履職能力的同時,對不敢擔當、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瞞案不報、有案不查,前怕狼后怕虎、責任虛化空轉的鄉鎮紀檢干部,要嚴肅追究責任。”云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代理主任馮志禮表示。(何詠坤  楊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