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水上漂浮”的建水紫陶

發布時間:2018-01-10 08:18:09   來源:紅河州紀委

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滇南古城建水,千年文脈伴隨著千年滄桑從遠古走到現在,給后人留下了一連串閃光的文明碎片。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便是其最有特色的文化遺存之一,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年的等待中出落絢爛。然天地為爐,造化為工,技藝為本,建水紫陶的薪火相傳,離不開技藝超群的制陶藝人的代代相傳,紫陶的神韻在他們的一拉一修、一字一畫、一雕一刻中詮釋得淋漓盡致。

圖1:爐火純青_副本.jpg

爐火純青

“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這是建水紫陶的真實寫照。建水紫陶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身,梅蘭竹菊、飛禽走獸、花草魚蟲、瓊樓玉宇——高超的技藝裝飾,書畫藝術與紫陶工藝的完美碰撞,擦出的“火花”讓紫陶栩栩如生,古色古香。

圖2:水上漂 (2)_副本.jpg

“水上漂”

“好陶,水上漂”,這是紫陶藝焰的絕活兒。在中國四大名陶之鄉——建水碗窯村一家名為“紫陶藝焰”的紫陶加工作坊內,一個裝滿了水的魚缸里,幾個造型別致的仿古銅陽刻紫陶茶壺漂浮在水面上,體態輕盈,悠悠訴說著這難得一見的“水上漂”的奇特藝術。

圖3:專注拉坯_副本.jpg

專注拉坯

這些“水上漂”茶壺是現已80歲高齡,14歲就跟隨父輩拉坯,從事工藝美術工作30年,獲得國家輕工部表彰的制陶拉坯老藝人徐忠元的杰作。拉坯,對于徐老藝人來說就像變魔術,片刻工夫,隨著拉坯機的轉動和他雙手靈巧的操作,一個工藝茶壺的陶坯雛形便呈現在眼前。

圖4:書畫裝飾_副本.jpg

書畫裝飾

書畫裝飾是工藝品藝術價值誕生的靈魂,使紫陶產品更具特色。知名書畫家們以陶坯為紙,揮灑潑墨,移字畫于陶坯之上,彰顯了名家捉毫濡墨、懸肘運筆的厚實功底,也傳承了獨一無二的制陶工藝。

圖5:精雕細琢 (2)_副本.jpg

精雕細琢

舞針翹墨,用針傾吐雕刻的語言。建水知名書畫家落墨陶坯后,心靈手巧、技藝超群的年輕雕刻師依樣將墨跡精心雕刻成模,每一道工序都立求精心打造,精益求精。

圖6:精心粘接_副本.jpg

精心粘接

茶壺粘接講究壺口、壺嘴、壺把成一水平線,是極不輕松的活兒。然而,徐老藝人的女兒徐艷經父親手把手相傳技藝,如今不用水平尺,僅用肉眼就可以把壺口、壺嘴、壺把粘接成一水平線,這也是“水上漂”茶壺的絕技之一。

圖7:仔細端詳_副本.jpg

仔細端詳

徐老父女二人在細心查看茶缸陶模入窯焙燒之前的雕刻、填泥、修坯、風干等各道工序的完成情況,務必讓每一件出自徐老之手的工藝品都能達到出神入化、美妙絕倫的境界。

圖8:火中取寶_副本.jpg

火中取寶

火中取寶是紫陶入窯燒制成功的命脈,是收藏品誕生的奇跡。經過入窯焙燒、分次打磨后,“紫陶藝焰”燒制出的紫陶呈現出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色澤深紫、花紋雪白、叩聲如磬;加上獨特的“殘貼”和“淡艷”裝飾工藝,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得巧奪天工、美輪美奐。

圖9:成品展示 (1)_副本.jpg

成品制作完成

圖9:成品展示 (3)_副本.jpg

成品區展示

徐老藝人采用建水得天獨厚且蘊藏量豐富的紅、黃、紫、青、白五色陶土制作的“水上漂”系列紫陶,陶土含鐵量高,成器后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陶體卻薄如蛋殼、輕如鴻羽,他用自己對每一件作品孜孜不倦的追求,詮釋著紫陶老藝人的“匠心精神”。

圖10:廉意無盡_副本.jpg

“廉”意無盡

“天道酬勤”是紫陶藝人代代相傳的家風,“廉、潔、高雅”是建水紫陶文化的主題之一。徐老制作的紫陶器身上,隨處可見的“靈心高潔,唯吾知足、不染塵、清風舞、懷德、慎獨……”,是建水書畫名家對傳統文化的熱忱,對為人處世的學問,對廉潔風范的追尋,字里行間無“廉”,但廉意就像清風一樣隨風飄舞,像茶品人生一樣越品越醇。

圖11:高山流水_副本.jpg

高山流水

“紫陶藝焰”里出自徐老藝人之手的每一把茶壺,除了精致、美觀、壺身輕可浮于水面外,關鍵是實用,壺嘴出水1米多高仍是一條線,對于喜歡泡茶、喝茶的人來說,極具觀賞價值。

圖12:老有所為_副本.jpg

老有所為

徐老藝人耄耋之年仍然耳聰目明、身手靈動、思維敏捷、精神矍鑠,是碗窯村最高齡的拉坯藝人,看著一件件出自自己勤勞的雙手的紫陶藝術品,在他慈祥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圖13:拉坯“老手”_副本.jpg

拉坯“老手”

一雙歲月打磨的老手,在拉坯機的旋轉聲中輕輕撥弄著五色陶土,大大小小的紫陶坯子隨著老手的變化栩栩如生再現人們眼前,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是一種奇觀。這五色陶土被打磨燒煉出的古拙斑斕的金石之氣,便是徐老藝人的五色人生。(建水縣紀委  胡建偉  管麗波  胡辛亮  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