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定格文藝工作者的芳華

發布時間:2018-02-09 08:30:43   來源:云南省紀委

沒有高大的舞臺,沒有華麗的舞臺燈光,沒有精美的道具和服裝,有的只是精湛的演技和對藝術的熱愛。讓我們用鏡頭記錄基層文藝工作者的燦爛芳華。

1_副本.jpg

古橋拙拙流水瀧

冬日暖陽下的九孔橋,一位沾益本土畫家帶我們回味了九孔橋兩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在九孔橋如畫的風景里,他何嘗不是我們眼中一道靚麗的風景。他以“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專業素養更美地綻放著文藝的芳華。

2_副本.jpg

在群眾中綻放

作為一名基層文藝工作者,不需要華麗的服裝,不需要耀目的燈光,甚至不需要大大的舞臺,她們扎根于群眾當中,用真摯的文藝情結、精湛的藝術揮灑著青春,在民間傳遞著美好的精神食糧。

3_副本.png

花樣年華今猶在

“花,歌頌東風遍海涯。春永在,億載鬭芳華。”每個人都曾經擁有花一樣的年華和歲月。時間蹉跎,她們依然在舞臺不斷演繹,讓時間定格在芳華之年,為時代放歌,給夢想添彩,傳遞推動發展的正能量,奏響干事創業的最強音。

4_副本.jpg

一起寫“福”字

每年春節前夕,建水縣美書協會的書法工作者都免費為家鄉的孩童傳授書法藝術。在文廟月臺敞亮的空地上擺上書桌,年輕的書法家正手把手地教授一個小女孩如何書寫春聯,揮毫運筆間,一個吉祥的“福”字已躍然紙上。

5_副本.jpg

山花”爛漫時

她們是一群世代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彝家婦女,她們不識譜,卻用高吭激昂的沙悠腔、優美嫻熟的煙盒舞,表達了彝家兒女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黨的惠民政策的感恩。她們植根民間,來自基層,用真摯的文藝情結、精湛的演唱技藝,讓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7_副本.jpg

讓民間音樂延續傳承

雙柏縣大麥地鎮底土村李世平是當地彝族樂器“四弦”制作藝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小豹子笙傳承人,他經常走村串戶為當地村民演奏,一生孜孜以求的是讓“四弦”永遠傳承下去,讓四弦舞在彝山永遠傳留。

8_副本.jpg

記錄最美的樣子

專注于工作的人最美。為了拍到稻谷豐收農民喜悅的鏡頭,攝影人老祁在細長的田埂邊認真蹲守,專注地查看剛抓拍到一張圖片。

扎根基層的文藝工作者,用才華和歲月綻放在廣闊的基層舞臺,為人民群眾創作出無數經典的文藝作品。(云南省紀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