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近年來,云南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的殷切囑托,看齊對標,風雨兼程,銳意進取,埋頭苦干。如今的云嶺大地,一批批產業小鎮、美麗鄉村正在蓬勃興起,農民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植保無人機提效率
在宣威市板橋街道永安村的糧食種植基地,操作人員正遙控小型飛機在農田上快速噴灑農藥。“田邊起降,一個小時打完50畝地,能抵30人的工作量,水和農藥的用量只是人工用量的一半,防治效果也好多了……”種糧大戶們在使用無人機植保上嘗到了甜頭。通過“互聯網+農業”的模式,種植大戶只需一個“call”,無人機立馬上門服務。
滇東糧倉糧滿倉
陸良縣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平壩,素有“滇東糧倉”、“高原水鄉”之稱。近來來,該縣以振興鄉村經濟為抓手,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強化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加大農業投資力度,2017年實現糧食總產量3.8億公斤。
打好綠色蔬菜“生態牌”
元謀縣的蔬菜種植品種多達100多個。產品銷往北京、石家莊、西安等近220個大中城市,其中洋蔥、番茄等大宗農產品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贏得了“金沙江畔大菜園”“掛在成昆線上的菜籃子”和“中國冬早蔬菜之鄉”等美譽。
互助成就小康村
紅河州老燕子村以弘揚“互幫互助”的精神為核心,走出了一條環境建設、文化建設、道德建設、產業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之路。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榮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最高榮譽——全國文明村。
發展優質農牧業惠農家
會澤縣18萬畝的大海草山,隨處可見青草滿山、牛羊滿坡的美景。該縣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力促“退牧還草”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有效措施得到落實,留住了青山綠水,帶來了六畜興旺,也迎來了火熱的草山旅游。
小產業發揮大效益
開遠市小龍潭鎮充分利用當地發電廠的閑置土地、蒸氣和水電資源,將分散的60余家豆腐皮加工廠整合起來,建成集制皮車間、原(輔)料庫、包裝車間、廢料庫于一體的豆腐皮加工企業,解決了鎮上4000多人的就業問題。
食用菌產業促脫貧
富寧縣木央鎮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傳統產業發展層次低、增收難。當地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推動連片開發,在睦倫園區建立食用菌種植基地,以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將全村建檔立卡戶吸納入社,參與基地經營管理,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促脫貧。
“農村淘寶”淘出農村新生活
沾益區農村淘寶服務站的運營,實現了網貨下鄉,讓廣大農村群眾也享受到了網購樂趣,服務站還同時開展充電話費、收發快遞、代銷農貨等業務服務,讓農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新生活。
刺繡繡出彝家新生活
石林縣旅游產業的大發展帶動了彝族(撒尼)刺繡產業的大發展,彝族刺繡品深受顧客青睞,產業產值超過4億元,成為了解決撒尼婦女就業,增加家庭收入,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美麗環境若清水仙子
“客人從鳳凰谷、五洛河一路游出來,就吃我們壯家的土雞、牛肉,喝我們壯鄉的米酒,守著這山山水水就能掙錢,過去想都不敢想。”師宗縣五龍壯族鄉狗街村委會水寨村村民李大娃十分高興地說。這里植被茂密蔥蘢,河谷縱橫交錯,云海亦真亦幻,民俗風情獨特濃郁。適值初夏,五龍滿街的緬桂花開,芬芳醉人,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現在集體富裕了,我們有責任把村上的老人養好、照顧好,讓他們的子女能夠更加安心的在外面掙錢,讓全村村民都盡快地富起來。”談到村上開辦的“老年幸福餐桌”,麒麟區三寶街道興龍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張小三十分自豪。像這樣的村(社區)“老年幸福餐桌”,在曲靖市內已開辦了120多家。
聽湖的早晨
硯山縣委、縣政府加大對聽湖片區的生態保護與開發力度,深入開展“七彩硯山—聽湖母親湖保護行動”,著力打造聽湖宜居山水城市。(云南省紀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