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芳草依依,情意綿綿

發布時間:2018-08-17 07:45:39   來源:云南省紀委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楚雄_副本.jpg

三弦聲聲彈起來,輕盈步伐跳起來。七夕節是個甜蜜的日子,彝家的阿哥披著羊皮褂彈著三弦,彝家的妹子頭戴雞冠帽身穿節日盛裝,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唱歌跳腳,濃濃的情意在歌聲中發酵升華,甜甜的幸福在笑容中綻放彌漫。

安寧_副本.jpg

七夕之夜,身著傳統漢服的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芒市_副本.jpg

飲食男女的愛,世俗夫妻的情。柴米油鹽的生活,他們用時間與行動詮釋著“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梁河_副本.jpg

動人的葫蘆絲吹起來,“小卜哨”(傣族小姑娘的意思)伴著樂曲翩翩起舞。七夕來臨,傣族青年男女用獨特的方式向自己的意中人傳情達意,互訴心腸。

建水_副本.jpg

浪漫七夕,古有“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的優良傳統,碧玉少女們承繼古法,一筆一畫描繪“鵲橋景”,一刀一剪裁出“織女情”,祈愿技如織女,心智手巧。

羅平_副本.jpg

相伴是最美的諾言。每個七夕,在曾經相識的地點,坐在熟悉的亭子下,靜靜等待月亮升起,話牛郎與織女的相逢,訴心中似水柔情。

劍川_副本.jpg

石寶山歌會節,是滇西北地區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用歌聲來表達愛情和尋找愛情的盛大聚會。這一天,各族群眾身著盛裝在石寶山彈弦對歌,祈福許愿。

寧洱_副本.jpg

一對對戀人把同心鎖鎖在同心橋上,鎖住愛情、鎖住誓言,永結同心。

騰沖_副本.jpg

星輝浩渺,鵲橋漸成。心有摯愛,在寂寞流年中思念守望,亙古不變。點亮一盞燈,依稀看見彼岸花開。

微信圖片_20180816163421_副本.jpg

阿昌族呀咪亞(小姑娘),新鬧亞(小伙子)聚在一起唱山歌,話黨恩,用歌聲“唱”享七夕,互訴“忠”情,把歌言歡。

麒麟_副本.jpg

故事里有“你耕田來我織布”的廝守,現實中也有一個澆水、一個栽苗的溫情脈脈,跪耕壟畝、相濡以沫,少年夫妻老來伴,歷經歲月方知越是樸實的感情越是歷久彌新。(昆明市  曲靖市  保山市  楚雄州  紅河州  普洱市  大理州  德宏州供稿  云南省紀委監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