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纖纖羽畫 濃濃鄉情

發布時間:2018-10-12 07:47:48   來源:紅河州紀委

羽毛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是一種利用禽鳥天然色澤的羽毛,采用平貼、浮雕貼、立體貼等工藝手法拼貼而成的工藝畫。在這一古老工藝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時空里,石屏縣一位民間彝族女藝人,所制羽毛畫造型逼真,色彩絢麗,靈秀多姿,為室內裝飾佳品。

圖1_副本.jpg

清朗世界

輕風拂過溪岸茂盛的楊樹林,格外的優雅而又寂寥。看不見陽光,卻能感受到光暈靜靜地投射到清亮的溪水上,溪林在層層疊疊的暖色調中實現了光與影、明與暗的和諧吟唱。一如小提琴奏出的音符,使人對這個動人心魄的清朗世界不由自主地萌生了共鳴。

圖2_副本.jpg

安詳專注

相較于羽毛畫流光溢彩的成品,這位彝族民間女藝人在傳統羽毛畫創作基礎上,汲取中國畫的筆墨情趣,西方油畫的明亮色彩和技法,融入彝族文化元素,依靠靈活的手指,用安詳專注的心境來體現出對生活的熱愛。

圖3_副本.jpg

靈動輕盈

年輕彝家女藝人衣袂獨特鮮亮,笑靨如花。陽光正好從樹縫中穿過,均勻地涂抹在她的眉梢、眼角以及等待揀擇的羽毛上,她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竟然有了芭蕾舞蹈般的靈動輕盈。

圖4_副本.jpg

修羽之韻

對經過脫脂、滅菌處理的羽毛進行刻型修剪時,那纖手帶動的仿佛又不是剪刀,而是光線是在彈奏樂曲:或跳躍、或凝滯,或旋轉,落在潔白的羽面上。

圖5_副本.jpg

烙存美好

烙印可以讓羽毛畫成品呈現出明暗的變化、豐富的層次。這略顯拙笨的手工技藝,卻使美輪美奐的畫面得以更加清晰地凸顯出來,代替留存于我們心中的那些關于風景、快樂、幸福的美好記憶。

圖6_副本.jpg

拈來靈秀

她繪制底色是不需要先描摹出圖案的。她只是靜靜地臨窗坐著,仿佛看見了盛開的桃花,她便信手拈來挑動成一片璀璨;聽見淙淙水聲,她就勾勒出了幾圈漣漪。轉瞬之間,一幅靈秀的羽畫已見雛形。

圖7_副本.jpg

谷穗豐盈

將繪畫與雕塑結合的浮雕技法融入了畫作之中,使古老的手藝持續散發出生命的氣息和穿透時空的魅力。在她的手下,用羽毛天然色澤和柔軟質地堆貼而成的層層梯田,猶如半立體型的雕刻品。赭色的田埂如同活了一般,是肆意開張的,有著視覺上的旋轉。旋轉,產生了動感。在旋轉中,滿田的谷穗豐盈、富足飛揚。

圖8_副本.jpg

必做于細

愈是手工技藝,愈是精細。那些毫不起眼的細節,在經過無數次的修剪貼布之后,拉近細看才能看出那些細節上的紋理,連同著葉子的弧度、質地、甚至是絨毛,葉緣上的缺裂都是何等的精致,植物的鮮活氣味便彌漫在周圍,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圖9_副本.jpg

肌理之魅

畫中隱隱可見的富于變化的肌理,是用厚薄、色彩不一的羽毛多層疊加粘貼,形成色塊對比,產生出的體積感和空間感。這樣的羽毛畫,絲緞般柔韌、色彩天然絢麗。畫中細小的羽毛纖維,留住了些許動物的影子,讓畫品在素樸中擁有了骨子里的貴氣。

圖10_副本.jpg

留住鄉愁

薄紗般的云霧籠罩著明鏡般的梯田。暖陽升起,清風吹過,這邊揚起一絲,那邊落下一縷,霧輕輕地蕩了開去。隨后,柔柔的、一點一點地,霧又拂上田邊搖曳的棕櫚樹,微微漾了開來。每一幅畫作,都藏著家鄉的味道和呼吸,藏著雋永的鄉愁。

圖11_副本.jpg

延頸鶴望

翩然起舞的白鶴,在自然之聲的伴奏下,揮舞起它們潔白閃亮的雙翼,掠過那些黛色的水草又精靈般地旋入湖中。于是,時間和鄉情便靜止于畫面之上,讓人們美好并且叫人想念。

圖12_副本.jpg

源遠流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有活水來。”畫已盡,而意不止;筆雖止,而勢不窮,借助國畫手法進行賦予了羽畫更高的意境和更雅的風神氣度。

圖13_副本.jpg

根脈相傳

一個地方,因有了這樣的技藝,便有了長長的根脈。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好奇的眼神閃動著對民間技藝無盡的向往與渴望。在他們稚嫩的心里,民間藝術之花正悄悄破土萌芽、出落綻放。

圖14_副本.jpg

纖羽飛舞

陽光又一次從老屋古拙的天井上空漏下來,纖羽飛舞,定格成另一幅真切、明亮、溫暖、充滿希望的圖畫。這是一個穿過無數個春天截獲的美羽人生密碼,更是彝家民間藝人傳承祖國古老技藝,傳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和自信。(紅河州紀委監委  尹崎  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