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老物件里的樸素情懷

發布時間:2018-12-28 08:18:22   來源:云南省紀委

一件舊物,貯藏著家的縮影,留存著一個年代的溫暖記憶。徜徉在歲月長河中,回視那些“老物件”,不僅能喚醒濃濃的鄉愁,也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發展的迅速。

曲靖宣威.jpg

縫紉機

在那個物資還不豐富的年代,被磨得透亮的縫紉機是奶奶的寶貝。奶奶在家一旁踩著縫紉機為孩子們修補衣服的畫面已經被歲月定格。

QQ圖片20181227150848.jpg

煤油燈

沒有電燈前,煤油的迷香彌漫在夜幕下的每個角落。那一盞盞并不明亮的燈光即是一家的中心,橘黃色的光芒閃爍著親情的溫暖。

臨滄鎮康.jpg

黑白電視機

80年代,日子簡簡單單,和鄰里發小聚一起看黑白電視劇的時光,想來就是“小確幸”。

大理劍川.jpg

老式唱片機

那時打開電源,把大黑膠片放在上面,就能播放出美妙的音樂,聽著聽著仿佛就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QQ圖片20181227150837.jpg

照相機

那時不僅照相機是奢侈品,拍個照片也是件奢侈的事。正是因為有了相機,才留下了這么多美好的回憶。

QQ圖片20181227144544.jpg

電話機

在60年代,只有大隊部有一臺,如果你遠方的親戚打電話來,還得由總機人工轉接,話筒里有雜音,聲音不清晰。在沒有手機的通信年代,能聽到遠方的問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DSC05645_副本.jpg

茶壺

樸實的百姓人家好客,客來奉茶素為傳統禮儀,居家過日子,一把茶壺顯得尤為重要。廂房里旺旺的柴火,”嗚嗚“的燒水聲編起了綿長而殷實的歲月。

紅河建水3.jpg

搪瓷杯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杯子,用起來順手,不太怕摔和碰,比玻璃的皮實。用這樣的缸子泡茶,量大、經喝,和故鄉人們的不拘小節恰恰是一致的。

QQ圖片20181227144524.jpg

糧票

在上世紀50年代末到80、90年代,各種票據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糧票即是當時“吃飯的護照”。各種票據的出現、存在以及消失,是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個特殊印記。

紅河建水2.jpg

駕駛執照

“長鞭一甩叭叭響,趕起大車出了莊……”隨著馬車時代的遠去,人們的生存空間和生活方式開啟了新時代的序幕。變了的,是生活品質;不變的,是人們內心的樸實品格。

紅河建水1.jpg

小人書

小人書憑借精美的圖畫、低廉的價格受到孩子們的喜愛。還記得小時候寧愿不吃冰棍也要攢錢去書店,和小伙伴一起結伴買書,互相換著看的童年趣事么?

曲靖師宗.jpg

算盤、手電筒、土地承包證

時代變遷,方便快捷的計算器代替珠算盤悄然登上歷史舞臺;從安裝電池到充電續用,手電筒更加環保便利;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如今的鄉村振興,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昭通水富.jpg

老木工工具

改革開放初期,木工是農村大多數人從事的職業,木工們幾乎人手必備三件套:墨斗、刨子、鑿子幾經歲月更迭,黑漆漆的墨倉、粗硬干燥的墨線,依稀間,還能聞到一絲墨香。

 (昭通市 曲靖市 楚雄州 紅河州 文山州 大理州   臨滄市供稿 云南省紀委監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