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隔壁辦公室任改非的老畢,拿著手機著急的來找我,說“小趙,快幫我看看這個要怎么安裝,我鼓搗半天都沒弄對。”原來是前兩天單位上發了通知,要掃描二維碼,下載安裝關于黨建工作的APP,可以自助學習、交納黨費、黨員登記等。老畢年事已高,對這些“新鮮”玩意不感冒,只好求助于我。我拿過他的手機三兩下搞定還給他,他一臉無奈的看著我說:“老朽、老朽,跟不上時代了。”我笑著說“多試幾次就會了,不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如今發達的科技,互聯網、大數據等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很多工作通過手機、電腦即可操作完成,方便快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遺留”的,或“被遺忘”的問題在暗中醞釀、發酵。比如,政府部門政務、業務信息公開平臺、網站的更新、維護、升級問題,前段時間曝光的“僵尸”政府網站就是一個例子,一些網站信息“亙古不變”,數月甚至數年才更新一次,一些甚至被加載了游戲、色情、暴力宣傳廣告而不知,一些所展示的內容“無關痛癢”,老百姓關心關注的醫療、養老、教育等信息找不到,全是開會、講話、走訪、調研的圖片新聞,儼然成了“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的擺設品。
再如,當下風靡的各類微信公眾號和手機APP,雖然可以迅速傳遞信息、便于操作,但鋪天蓋地的APP也僅是打著科技的旗號,行形式主義之事。有的軟件為測評打分而生,完成任務就“冷藏”,成為“僵尸APP”,設置不合理,搜索成難題,想看的找不到,不想看的鋪天蓋地,浪費內存;有的微信公號為拉票而生,投票結束就“消失”,或者幾個月也不見推送一條信息,推送的信息質量不高,內容空泛,浪費時間;還有更讓人憂心的問題,就是安裝APP的過程中要求讀取個人通訊錄、照片、視頻、位置等隱私信息,緊跟其后的便是花樣繁多的垃圾短信、詐騙電話,讓人不勝其擾。
運用科技解放生產力、提高工作效率無可厚非,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表現,但不要讓科技的“光環”蒙蔽了我們眼睛,網站、APP的開發和運用不能只局限于“用了”,那就成了形式主義,成了面子工程和績效考核的“產物”。而是要持續關注后續的“用好”,如何讓千萬的用戶增強體驗感,真正把這個軟件用起來,并從中獲取有用的東西,才不會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APP”,從而發揮真正的作用。(石林縣紀委 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