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我被派駐到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紀檢組工作,辦公地點搬進了住建局的大樓,與駐在單位“一個樓里辦公、一口鍋里吃飯”,名副其實地當起了紀檢監察的“前哨”和“探頭”。
派駐工作伊始,紀檢組按照“由淺入深,先熟悉情況再強化監督執紀”的思路開展工作,力爭把“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發揮好,把派駐構建成“常駐不走的巡察組”。
初期,我們督促各駐在單位學習機構改革方案、“七嚴格、十嚴禁”文件等內容,列席相關會議,逐步熟悉了監督單位的人和事。隨后,我們以“元旦、春節”專項檢查等工作為抓手,對駐在單位黨風廉政各項工作逐一開展“體檢”,查找問題,督促整改。慢慢地,感受到未來工作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有了駐之初體驗——變化。
起初,在熟悉各駐在單位情況的過程中,大家都是笑臉相迎,態度上客客氣氣,交談中和顏悅色……前后有那么個短暫的“蜜月期”。后面由于工作需要,紀檢組開始較真和發現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有人要寫檢查,有人被糾錯誡勉談話,還有問題需要整頓整改。在這個時候,單位一些同志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轉變,見面微笑少了,上班碰到低頭不招呼打了,走路繞彎了。
去年底,區紀委印發改革方案,賦予派駐紀檢組更多的職責和權限,我們監督執紀底氣明顯足了。紀檢組從初期的看臺賬、聽會議,逐步轉變到檢查駐在單位賬務管理、資產、人事等工作,對發現的一些不好苗頭和問題,嚴肅指出,責令整改。一系列的工作,讓各單位感受到派駐的威懾和壓力傳導,部分單位和單位領導態度發生了變化——嚴肅、認真和較真,這是派駐紀檢組和駐在部門之間工作態度的變化。
變化是有了,但怎樣讓單位的“變化”成為長期的“轉變”,才是重點和難點??赡軙猩贁等苏J為,他們是政府關鍵部門,平臺更高、分量更重,派駐工作頂多只能觸及“皮毛”,不能觸及“靈魂”。可能會有單位對派駐工作的深入而警惕性加強,對今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和苗頭,采取迂回和規避,活用“三十六計”等,讓執紀監督變得更難。
如何從“變化”成為長期的“轉變”,我從基層的派駐紀檢工作人員視角,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推動駐在單位對“第一種形態”由認識和理解,上升到實踐和運用?!八姆N形態”中的“第一種形態”的實踐和運用,對各單位主體責任的落實尤為關鍵;通過引導和督促,促使駐在單位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運用;活用了它,單位的內部監管和紀檢監察便有了抓手。刀刃向內,自除弊病,勝過別人的刀槍劍戟。駐在單位能自掃塵埃,派駐工作將事倍功半。
二是堅定態度和決心。如果派駐監督礙于與駐在單位“同在一口鍋”吃飯,看到問題“打馬虎眼”,開展工作看駐在單位“眼色”行事,出了事情藏著、捂著不向上級紀委監委報告,與駐在單位由“魏蜀吳”變成了“劉關張”,“利劍”之下滿是“柔情”……那么,監督執紀就會陷入完全的被動。因此,派駐必須堅定嚴格執紀監督的決心,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不被別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也不做盔甲和盾牌,而是做一挺架在前沿陣地上的火炮。(五華區紀委駐區住建局紀檢組 汪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