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叮鈴鈴……
“胡大姐,出什么事了?”
“沒有沒有,都挺好的,你放心得了。你不是要生小娃了嗎?我想著你一個外地人,來到我們江城連個親人都沒有,我就早早準備了些豬油,給你生小娃吃,你看哪個順路來取一下……”這是我“掛包幫”的胡大姐給我打的一通電話,簡單又暖心的幾句話,讓早已過了輕易掉眼淚年紀的我,瞬間熱淚盈眶。
回想扶貧工作,我在2014年和胡大姐建立了掛包關系,第一次到她家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那時的她身體較小、瘦骨嶙峋,散亂的頭發被隨意地扎著,49歲的她看上去顯得格外蒼老。正值夏季,胡大姐坐在院子中間,在搭建的塑料布下剝著自己種的玉米,為過年豬儲備著飼料。那時她家的房子還是土坯房,簡單的幾根木頭支撐,常年失修的瓦片殘缺不堪,在烈日照耀下,房間里依舊漆黑一片。和她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她早年喪夫,自己帶著2個兒子長大,家庭生活的貧困使2個兒子不得不在外打工,胡大姐只能常年一人在家,僅靠種點菜、養點豬、摘點茶維持生計。
2016年,危房改造扶貧項目落地生根,剛開始和胡大姐談到要建房的事,她總是憂心忡忡,顧慮頗多,關鍵是資金問題難以解決,貸款還不上又是個難題,我和工作隊員多次給胡大姐做工作,向她解釋危房改造補助政策、積極幫她申請國家貼息貸款,幫助她制定了詳細的借還款計劃,才打消了胡大姐的顧慮,最后胡大姐把2個在外打工的兒子叫了回來,蓋了新房。
如今胡大姐家不僅蓋起了3層小樓,大兒子也結婚生子,她家也通過技能培訓,提高了茶葉采摘水平,目前胡大姐小兒子又外出打工了,大兒子和他媳婦一邊在家管理茶葉一邊幫工,胡大姐主要料理家務領小孫女,一家人每年純收入就有2萬5千多元,其樂融融,日子越過越好。
“胡大姐,謝謝啦!我自己已經準備啦,一帆年紀還小,豬油你留給她吃,我生完小娃就去看您,您好好保重身體,有什么事及時給我打電話。”“好好好,你也安心生小娃,我們這里你就不要操心了,記得小娃生了報個平安。”胡大姐關心地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作為新時代的幫扶人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真心幫扶、把幫扶對象當做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竭我所能,盡我所力,我相信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定會少了抱怨,多了真情。(江城縣紀委、監委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