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到我家接水和我商量過嗎?招呼都不打就占用我家的水管,給我家造成了不便你們還有理了!”“整個易地扶貧搬遷點的水管都是我們架設的,我們想去哪里接就到哪里接,被你損壞的水管必須照價賠償!”雙方吵得是面紅耳赤,各執己見,爭執不下。
這是在魚塘埡口社區搬遷點發生的一起爭吵。爭吵的雙方分別是搬遷點筑路、筑偏坡工程的老板老陳以及搬遷戶老李。事情的起因是因為老陳的工程因施工用水到老李家新房的水龍頭上接了水管,而老李的妻子回家看到后就將這根水管弄斷了。
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通過進一步了解得知,搬遷點的水管是由老陳的施工隊架設,此前施工隊也一直在搬遷點施工,這次的筑路、筑偏坡工程每到一個標段需要用水時都去附近的農戶家中接水,認為接水是用于民生工程,無可厚非,這次被損壞的水管必須由老李家照價賠償。而老李家只有這一個水龍頭,施工隊需要用水并未與老李家協商,而且施工隊用水一接就是半個多月,還把老李家的水龍頭給擰壞了,給家里的生活用水造成了極大不便,流失的水費也無人來承擔,于是老李妻子一氣之下就把水管給斷了。
聽罷,工作隊長老傅、工作隊員老楊和我首先安撫了雙方的情緒,讓雙方都冷靜下來,對老陳這邊說,無論水管是不是施工隊架設,民生工程用水雖然也是造福百姓,但是每戶情況不同,首先需要做好溝通工作,征得農戶同意才能用水,這樣既維護了施工隊的形象,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同時對老李說,雖然施工隊擅自接水不對在先,但是損壞水管就是老李家的不對了,造成的不便應該先與施工隊說明情況。對建造利民惠民工程的施工隊也要給予理解和支持,這樣才能互利互惠。
經過工作隊苦口婆心的勸說,雙方終于握手言和,老陳這邊不再追究水管損壞的賠償問題,老李也不再追究水費該由誰來負責的問題,水管得以在老李家繼續使用。
究其根源,這次小小的糾紛是由于雙方溝通不到位造成的。雖然通過工作隊的調解已經平息,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必定會再次出現,在我的駐村工作中這樣的矛盾糾紛調解也將比比皆是。因為不溝通,雙方無法達成一致,爭執在所難免,只有事先種下溝通的種子,才能孕育出理解的果實。(龍陵縣紀委監委 楊汐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