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而不溢

發布時間:2018-01-10 08:44:2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從天子、諸侯、卿大夫到士、以及庶人,只有嫡長子才能世襲繼承,成為大宗,其余則降級成為小宗,爵位和待遇的逐代逐級降低,最嫡系的一支,如果沒有功績,到第五代降至平民百姓,沒有任何爵位。其目的,更多是激勵自立自強,不能依靠祖宗庇蔭。所以,古人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而現實中,“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事例比比皆是,多因后代富貴而驕、不思進取、貪圖享樂、驕奢淫逸以至敗亡。

但是西漢時期,張安世家族卻打破了這個“五世”的周期律,其爵位一直延至第九代,在中國整個封建王朝史上極為罕見。

張安世年輕時擔任郎官,工作勤勉,漢代規定官吏五天可以休息一天,他卻很少休假,仍然待在官衙。一次,漢武帝巡幸河東,丟了三箱竹簡,唯有張安世能記起內容,一一默寫,與原書幾無差訛,引起漢武帝關注,被提拔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后來又被提拔為右將軍,成為當時主持朝政的大將軍霍光的助手。輔佐霍光13年“肅敬不怠”,得到朝廷認可,被封為侯。

難得的是,張安世始終保持清醒。霍光死后,漢宣帝要提拔他為大將軍,他聽說后,“懼不敢當”。深辭不得,被任命為大司馬車騎將軍,不久又改任大司馬衛將軍,成為名副其實的首輔,他更加小心謹慎。漢宣帝加封其子張彭祖為陽都侯,他請辭;看到父子尊貴顯耀,他請求將其子張延壽調到外地;對朝廷,極盡忠誠,商議大事后,他總是稱病歸家,直到朝廷詔令頒布;對下屬,多懷寬厚,不錙銖必較。

張安世食邑萬戶,但為官清廉,他向皇帝舉薦賢能,被薦者知道后,上門感謝,張安世大怒:“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舉賢達能乃是為國為朝廷,不是為個人私利,張安世竟與此人絕交。他持家勤儉,盡管自己尊為公侯,平時穿的不是綾綢羅緞,而是普通平民常穿的黑色粗厚絲織成的衣服,妻子在家帶頭紡績。

張安世最后病逝任上,漢宣帝給予極高禮遇。他對后代的影響,從《漢書》中其子張延壽“數上書讓減戶邑”,后代張臨“謙儉”,張純“恭儉自修”等寥寥幾筆的記載中,可以想見。

班固在《漢書》中的評價,“安世履道,滿而不溢”,一語中的。

“滿而不溢”并非班固首創,《孝經·諸侯》對此早有闡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在眾人之上而不驕,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失。這是自然之道,萬物之道。(陳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