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一作宏)祚(1603-1674),字懋自,號玉銘、思齋。據考證他是歷代以來從保山出去在朝廷里所任官職最高的一個,在清廷六部中,他曾歷任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因此被稱為“永半朝”。
王弘祚出生于保山城的一個官宦世家,據《永昌府志》記載,他家的祖上原籍陜西,明朝成化年間謫戍到保山,到了王弘祚的父親一代,已經發展成望族。王弘祚的父親王國治,于明萬歷癸卯年(1603年)中舉人,歷任四川新繁知縣、敘州、德安郡丞、刑部郎中。著有《仕鏡》一書,專門研究為官之道,可惜此書現今失傳。在父親影響下,王弘祚自幼博聞強記,明崇禎三年(1630年)考中舉人,曾任薊州(今北京)知州,后來升遷為戶部郎中,在山西大同負責監管軍餉。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于景山,明王朝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滅亡。在這時期,明朝官吏大都因懼怕農民起義軍而四散逃跑,王弘祚卻在兵荒馬亂中將全國散亂的戶籍收拾保管了起來。李自成剛在北京待了四十多天,吳三桂便把清兵引入了山海關。清兵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打出了“吊民伐罪”“興滅繼絕”的旗號,準許前明官員“俱與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將斗爭的矛頭集中到農民起義軍身上,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與支持。于是許多前明官員變節降清,王弘祚降清后被委任為山西苛嵐兵備道,總兵吳孳昌請他繼續留在大同負責籌劃軍餉。
順治二年(1645年),因為滿清剛剛定鼎中原,朝廷缺少征收全國田賦的戶籍依據,王弘祚便把他所收集的戶籍資料獻了出來,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賞識。后來經總督李鑒舉薦,王弘祚被封為戶部郎中,可以說官復原職,只不過是變了“天”換了主子。因為王弘祚比較熟悉有關賦役的舊制度,戶部就奏請由他主持修編一部征收賦役的法典。王弘祚就此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百姓不會因為正常的賦役而愁苦,而是因為繁重的苛捐雜稅而愁苦。不建立法制,官吏就不會擔心受到懲罰,官吏無所畏懼,那么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得安寧了。如果朝廷知道民間交納了多少谷物、絲織品等賦稅,就會因為困難而節儉;如果老百姓都知道自己家的戶口簿冊應交納多少賦稅,那么就可以明察和杜絕官吏侵奪牟利。順治帝準奏后,王弘祚便以明朝萬歷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為體例,摒棄了一些繁重的苛捐雜稅名目,著手修編和建構清朝的賦役制度。
順治三年,王弘祚被擢升為太傅寺少卿,六年被擢升為太傅寺卿,繼續修編征收賦役的法典。
明朝滅亡以后,明官僚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組建了弘光政權,后來唐王朱聿鍵又在福州組建了隆武政權,魯王朱以海也在浙江紹興建立了政權。這些相繼建立的政權在歷史上稱為南明政權。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是朱由榔在肇慶(今廣東高要)建立的永歷政權。永歷政權有兩廣、湖南和云貴川作為西南腹地,北有大順和大西兩支農民起義軍作為屏障。順治八年(1651年)清軍攻占兩廣,永歷政權封大西軍將領孫可望為秦王,聯合抗清。順治九年,孫可望派李定國揮師攻占兩廣、四川和湖南辰州等地。順治十年,王弘祚進諫在江南(轄今江蘇和安徽范圍)、江西和和湖廣物產豐富之地收集糧食,儲備糧餉,招安沐天波為內應,進攻永歷政權和孫可望。他的提議被朝廷采納,具體由經略大學士洪承疇去執行。是年,他因此次進諫擢升為戶部侍郎。
王弘祚從順治二年(1645年)受命開始主持修編征收全國賦役的法典,但直到順治十一年(1654年)這部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法典還未修編出來。給事中郭一鶚參了他一本,理由就是他修書“逾久未成”,他因此受到了罰俸的處罰。順治十三年,因為有案子牽連,他的花翎頂戴被削降了三級,但仍居原職,繼續修編他的書。
順治十五年,由王弘祚主持修編的清朝第一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法典——《賦役全書》修成了。王弘祚趕忙把書稿呈給順治,請順治帝為《賦役全書》寫圣諭。順治皇帝論功行賞,恢復了他所降的品級,并把他擢升為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十六年晉太子太保。
順治十四年,順治十四年時孫可望和李定國內訌,孫可望到長沙投降了洪承疇。十六年清軍分三路入滇,桂王逃往緬甸,李定國由于內奸出賣,戰斗失利退往中緬邊境地區。王弘祚為倡導對家鄉的治理作了《滇南十議疏》,提出在云南“開鄉試,慎署員,設重鎮,稽丁田,恤士紳,撫土司,寬新政”等積極統治措施。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當王弘祚仕途宏達之際,順治帝隱遁了,傳說是去了五臺山出家。王弘祚的母親謝世故里,他奏請要解官奔赴以示孝道,朝廷因人心惶惶未準,要他在任守制??滴醯劾^位后,他再次請求回家鄉埋葬母親,康熙帝準奏,他便悄悄地上路回保山了。他這次回保山只帶了一馬一夫。他回到家鄉后便在保山城西南九隆崗第五峰的半山腰上修建梨花塢廟宇,在慈云閣內雕塑了觀音大士像供世人朝拜。廟宇還未修完,康熙的圣諭已經送到了保山,催促他趕快回朝。他從此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過保山。
但就是這次回保山,卻在民間留下了一個觀音菩薩保佑王弘祚的傳說。傳說王弘祚幼年時到九隆山的山塢里見到了一位在懸崖下紡線的老婦人,老人送了他幾本書,交談完畢卻化一陣清煙去了,從此他功名順利、仕途宏達。在他這次返回途中經過洞庭湖時,遭遇風浪,恐慌之中,忽見一小舟劃來,大呼風止,近船一看,原是一老婦人。老婦人說她有個姐姐住在九隆山的山塢里,姓“觀”,需要請王弘祚帶一包菩提子給她的姐姐。王弘祚回到保山后,親自往九隆山反復尋找,卻找不到任何姓“觀”的人家。聯系幼年經歷,一反思,乃覺得所遇的老婦人是觀音菩薩,分明是菩薩暗示他在山塢里廣種“菩提慧根”。于是他便在山塢里修建“慈云閣”,供奉觀音菩薩。
康熙三年(1663年),王弘祚任了幾個月的刑部尚書,又被調回戶部??滴趿?,輔政大臣鰲拜在戶部增設了一個滿族尚書,其實這只不過是在戶部安插了一顆釘子,為自己獨攬大權篡位做準備。這個新上任的滿族戶部尚書瑪爾賽一到任便處處和王弘祚抵觸。到了順治七年,因戶部的書吏假造印章盜領國庫里的庫銀,鰲拜集團便把所有的“失察”責任歸罪于王弘祚,罷免了他的官職。
康熙八年,十六歲的康熙帝玄燁列了鰲拜十大罪狀,利用少年勇士一舉擒拿了結黨專擅、飛揚跋扈的鰲拜。康熙帝想來想去還是王弘祚可靠,便起用他為兵部尚書。
康熙九年,王弘祚告老還鄉,康熙帝念他的功勞特許他保留俸祿,用以養老。王弘祚從京杭運河行至江寧(今南京),便因染病僑居江寧,沒能回到保山家鄉。康熙十三年(1674年),這個從保山走出去的大人物客死江寧,朝廷為他舉行了祭葬,蓋棺定論追贈謚號為端簡。
王弘祚作為一名文臣,他一生著敘頗豐,著有《永思錄》一書,現已失傳。流傳的有《頤庵詩集》兩卷收錄于《清代詩文集匯編》,詩作受到了清代保山籍知名學者袁文揆的推崇。袁文揆在其《滇南詩略》卷19中評價王弘祚《懷鄉》一詩說:“‘庾信江南’句傷往日也?!帕陯{北’句感近事也。此種風義,唯駿公集中往往有之,若虞山則絕口不言矣?!?/p>
如果人生是一部傳奇,王弘祚的一生應該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傳奇。但因他曾為前明官員,后來又降清歷任了三個部的尚書,被乾隆帝列入了“貳臣”的行列。所以在全國的文史界上長期缺乏系統的研究、宣傳,直到2014年底保山文史愛好者王洪昌才推出了《王弘祚研究》的著作,但在文藝創作上一直缺乏有力的宣傳解讀。(王加龍 劉義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