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風紀 功能並著”——明代保山籍監察御史邵惟中

發布時間:2018-05-20 08:10:51   來源:保山市紀委

邵惟中(公元1515—1589年),字希舜,號纓泉,云南永昌(今保山市隆陽區)人,二十三歲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又中進士,被授予行人司行人,成為京城中地位雖低,但聲望卻很高的京官。邵惟中曾奉命出使周魯伊王諸藩府,因辦事干練,拒絕收受當地官員饋贈,堅貞節概,為藩府官吏們所雅重。公元1554年,邵惟中被任命為南京廣東道監察御史,巡視京城稽查后湖冊籍,整理光祿文卷,訓練軍隊,重甲刑法,取得了很好的政績。

監察御史,官名,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設,品秩不高而權限廣。通常負責肅正綱紀、糾勤百官、提督各道、考察百官、參與廷議、彈劾與建言等職責,內外官吏均受其監察,權限甚廣,頗為百官忌憚。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邵惟中負責南京、廣東兩地官員的監察工作,故稱南京廣東道監察御史。明代的監察御史為正七品,全國僅有110人。

公元1555年,倭寇騷擾我沿海地區,邵惟中在沿海悉心防御,應援綜理,周密部署,倭寇很快被殲滅。捷報傳到京城后,邵惟中幾次受到皇帝獎賞,連他的父母及妻子都得到了皇帝的賜封。保山壩區西山現殘存三塊殘碑,其中兩塊1558年所立,碑文記述朝廷褒賜邵惟中父親邵節、母親史氏及其妻趙氏的相關記載,其中有“子(邵惟中)為朝廷風紀之官,功能並著”的表述,另一塊為邵惟中墓碑殘片。

_20180517090906_副本.jpg

殘碑著功勛  美名皆因廉

江南人民深受倭寇之害,對邵惟中非常感激,都說:“何以永賴公保障也。”江南士大夫中有在朝中做官的,便竭力向皇上舉薦,遂晉升邵惟中為常州府太守。常州是當時被稱為財賦之區的富庶地方,前運河絡繹,交通發達;后江防嚴密,屯戍兵萬余,郡務非常繁雜,當時又恰逢災荒大饑之年。邵惟中上任后,建倉儲谷,賑濟饑饉,招撫流民復業。又籌措白銀數十萬修城闉房屋、建月城、浚城濠、練府兵、餉客兵、興學校。與此同時,采取了一系列減免徭役,清理鹽法,革除弊政,發展生產的措施。

公元1561年,邵惟中擢升為廣東按察司副使,專理清軍。赴任至楚郴州時,邵惟中因念家中父母年事已高,隨即改變了主意,轉而請求歸田終養,得到皇帝的允許。惟中回鄉第二年,父親邵節去世。隆慶元年,穆宗皇帝即位,訪求昔日舊賢,陳中丞、劉直指二人向皇帝舉薦了邵惟中,惟中不得已回到京城。不久,又補河南開封太守。邵惟中到任后,則裁減冗費以節約財用,重申鄉約以敦促教化,明賦稅以便解納,編驛傳以保郵傳暢通,建義學、義田、義倉以興人文,以備賑恤。從而使開封地方經濟和社會治安在短期內得到恢復和安定,受到百姓的贊揚。同年,邵惟中因功升任廣西按察副使,分巡桂林,兼理撫夷兵備。由于當時的廣西壯族地區時常發生民族反抗斗爭,社會治安比較混亂。邵惟中到廣西后,提出了修城櫓雉堞,以固重地;嚴巡邏守望,以防奸細;立保甲,明賞罰,以維重治的治理方案,交給廣西的地方官推行。又內修政治,招安反叛者,并刻書冊千本,遍給夷寨。宣傳“只懲首惡,脅從不問,歸順者有賞”,很快就平息了動亂。

正當邵惟中行將凱旋時,無意中忤逆了權貴,那些妒忌邵惟中軍功的人便乘機排擠他。邵惟中又遷任甘肅行太仆卿,離開了廣西。適值邵惟中患瘧疾,便干脆向皇上要求致仕。回到了老家永昌。第二年,陳中丞、劉直指二人再次舉薦,不仕。十二年后,陳中丞、楊冢宰又竭力打算起用他,但此時的邵惟中已無意再入仕途,說:“吾六十而解組,人謂知所止;七十而入山求隱,人謂得所止。今老矣,能復佝僂人世間,博顯庸為邪?”堅決推辭。惟中歸田后,杜門謝客,深居簡出,置家塾,建祠堂,教育子孫,樂善好施,經常濟人于危急之中。

邵惟中一生廉潔,他有六個兒子五個女兒,成人后分家產時,還跟不上一個中產之家。長子象賢,遴選貢生,任知縣;次子繼賢,為儒官;三子得賢、四子成賢均為庠生(秀才之意);五子興賢、六子多賢。邵氏后人在永昌人丁十分興旺,今保山市隆陽區的邵家莊、南哨屯等邵氏多數都是其后代。(章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