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真抱素 德厚流光 ——彭德懷紀念館三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發布時間:2018-11-08 17:00:4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他是“橫刀立馬”的大將軍,他是“一個勇敢的農民的兒子”,他為黨和人民立下赫赫戰功,卻從不居功自傲,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他光明磊落、無私無畏,嚴于律己、克勤克儉,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彭德懷。

今年是彭德懷誕辰120周年,我們推出特別策劃以表達對他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一個黑皮公文包

在彭德懷紀念館陳列著一個由彭德懷警衛參謀景希珍捐贈的黑皮公文包,是抗美援朝時期彭德懷用過的,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公文包長28.5cm,寬37.9cm,厚3.7cm,多處磨損,包扣嚴重銹蝕。這個公文包既是彭德懷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聯合作戰以劣勢裝備打敗“聯合國軍”的見證,更是他清正廉潔、艱苦樸素的體現。

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臨危受命,出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他指揮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經過血與火的較量,把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并迫使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上將克拉克曾不無傷感地說:“美國上將在一個沒有打勝的停戰書上簽字,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第一次。”在這場戰爭中,志愿軍面臨技術裝備劣勢和異國作戰、后勤保障極端困難等不利條件。彭德懷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依靠祖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以大無畏的氣魄和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率領中華英雄兒女克服重重困難,戰勝了擁有第一流現代化技術裝備之敵,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勝利。

一臺三用電視機

紀念館還陳列著一臺三用電視機,集電視、電唱和收音于一體,是1957年11月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訪華時贈給彭德懷的禮物。在上世紀50年代,這種牌號為“白玫瑰”的電視機,是專供蘇聯領導人享用的“珍品”。電視機備有電纜遙控;收音機可以收聽長、中、短三個波段;電唱機的唱針為紅寶石,耐用性強,可長期使用無需更換。在俄文說明書上,有彭德懷手書“簡短的描述”。

當時中央電視臺剛建成開播,在北京城里電視機也屬稀有物。彭德懷認為自己已經有一臺電視機了,這臺“白玫瑰”應該讓其他人享用。于是,彭德懷把它贈給了陳毅安烈士的妻子李志強。

他常對身邊人說,無數戰友在戰場上流血犧牲,留下了年邁的父母和幼小的兒女,全靠他們的妻子照料和撫養,年復一年,多么不容易啊!因此,對待烈士家屬,他一有機會就盡量照顧。

彭德懷不茍言笑,給人威嚴、疏離的感覺,但當你走近他、了解他,就會明白他的溫暖,感受到他那顆熱愛人民的赤子之心。

戰爭年代,他為官兵饑送食、寒解衣,為群眾筑堰修渠、替老弱挑水擔柴;和平年代,他多處調研,四處走訪,了解民生疾苦,為窮苦百姓奔走疾呼。就算在人生邁向巔峰的時期,彭德懷仍評價自己是“一個勇敢的農民的兒子”,他沒有忘本,依然把自己放在群眾中,與群眾緊密地站在一起。

一盞煤油燈

1961年,彭德懷最后一次回家鄉烏石考察時,使用過一盞煤油燈。如今,在彭德懷紀念館里陳列著它的復制品,向前來參觀的人們默默述說著當時的情景。

1961年10月,彭德懷第二次回鄉考察,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鄉。在家鄉的一個多月時間里,為了解群眾的真實生活,彭德懷沒有住招待所,而是住進了自己的舊居。

他在舊居先后接待兩千余名干部群眾,并多日奔走于家鄉的山山水水,到人民群眾中走訪調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了解到人民群眾真實的生活情況。

他居住在舊居東正房,房內擺設十分簡陋:一床、一柜、一桌、一椅,書桌上放著一盞煤油燈。當年,彭德懷便是坐在書桌前,依靠著這盞煤油燈的光亮,埋頭寫下了5份農村調查報告,供中央、省委參考。

有一天夜里,彭德懷坐在煤油燈前,正撰寫著關于烏石大隊的調查報告。當他寫到“同一時期,群眾生活發生很大困難,浮腫病人一度增至63人”時,心里非常難過。煤油燈的光亮將彭德懷擰著的眉頭照得更加明顯,他一會兒坐在桌前提筆寫字,一會兒又站起在屋內走動,沉重的呼吸聲越發映襯了寂靜的夜晚。終于,彭德懷將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化作一筆筆蒼勁有力的字跡寫進了一份份“講真話”的調查報告中……

而這些在煤油燈下的夜晚,更是彭德懷實事求是、平易近人、心念人民的樸質情懷的生動寫照。(作者:毛星芝  許心星  單位:湖南省湘潭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