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來了“貼心人”——記沙河鄉陳家寨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楊紹昌

發布時間:2018-03-01 08:09:46   來源:臨滄市紀委

“楊書記幫我們建房,楊書記和我們一起修路引水,楊書記教我們遵紀守法做文明人,楊書記領我們發展產業致富奔小康……”

這位被村民們親切稱呼為“楊書記”的干部,名叫楊紹昌,中共黨員,現齡57歲,是雙江縣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干部。2015年9月,臨近退休的他,被組織選派沙河鄉陳家寨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他二話沒說立馬進了村。

楊紹昌與群眾了解情況_副本.jpg

楊紹昌與群眾了解情況(右二)

陳家寨村距縣城16公里,全村共5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497戶2002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0戶796人。面對陳家寨村貧困面大、增收項目少、基礎設施落后、群眾飲水困難、部分群眾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困難,楊紹昌走村串戶,深入群眾,與群眾交心拉家常,與村“兩委”、老黨員和村民代表座談摸底,共商脫貧舉措。通過了解村情、組情、戶情,他積極帶領駐村工作隊員開展講政策、建民居、謀產業、抓環境、調糾紛等工作,成了群眾的“貼心人”。

楊紹昌開展貧困戶信息錄入工作1_副本.jpg

楊紹昌開展貧困戶信息錄入工作

黨員干部的“排頭兵”

楊紹昌深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帶好黨員干部、引領群眾脫貧致富,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2016年,他通過多方爭取45萬元資金建成了黨員活動室180平方米,并配置了電腦、打印機、辦公桌椅等辦公設備。按照“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要求,他通過會議、遠程教育播放教學、專題授課、技術培訓等形式,組織提升黨員干部素質,讓村班子真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他積極籌措資金7萬余元,與陳家寨村姬松茸種植合作社合作,建成集體所有的姬松茸大棚3個,實現了集體經濟的“零突破”。他積極推行干部與掛鉤貧困戶“雙承諾”制度,牽頭制定村規民約“三字經”,成立黨員互助組,組織栽種“黨員示范樹”,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村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

楊紹昌查看陳家寨村大蓬雞松茸生長情況_副本.jpg

查看陳家寨村大蓬姬松茸生長情況

群眾脫貧致富的“引領人”

駐村后,他走村串戶,和村民聊家常、談農事,駐村不到一個月就成了群眾的“老熟人”。他帶領村組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員,充分發動貧困群眾改造危房、建設新居,及時“搶報”貸款和“搶購”建設物資,為171戶建房戶每戶申請到了5萬元的貸款,并與相關企業協調籌措資金30余萬元,搶購了150多萬匹磚、1000多方沙子、100多噸鋼材,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就啟動建房100余戶。積極協調水泥400余噸支持建房戶建房,引導群眾統一采購建房所需建材,為每戶節約建房成本2000余元。目前,陳家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建房已經全面啟動,并有168戶入住。

楊紹昌跟蹤建房進度1_副本.jpg

跟蹤建房進度

楊紹昌與村干部研究提出了“培育好新型產業,鞏固提升好傳統種養業”的產業發展思路,把擴大姬松茸種植規模和發展桑蠶養殖作為加快貧困戶致富的重要舉措,幫助貧困戶成立姬松茸種植專業合作社、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并為貧困戶墊資建設姬松茸種植大棚,目前,全村入社貧困戶達80余戶,建成姬松茸大棚48個,種植桑樹600畝,養蠶180床。

楊紹昌深知,“只有干出實績,群眾才會信任你”。他積極爭取項目和政策支持,并發動群眾投工投勞500余個,修建了進村入戶路19.4公里,機耕路12公里,成為廣大群眾的“連心路”。他帶領村組干部和工作隊鉆刺篷、爬險坡,終于在離村19公里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并爭取建設資金60萬元,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連續多天與群眾吃住在山,抬水管、挖溝渠,完成了人畜飲水建設工程,使家家戶戶用上了充足、衛生的自來水。他主動請示匯報,爭取項目建設垃圾焚燒爐,并制定垃圾清運保潔機制,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服務群眾的“貼心人”

始終以真誠的心與群眾相處,關心關愛群眾,與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群眾把他當成了親人。當部分貧困群眾因建房投入等因素影響,一時交不出新農合、新農保兩項保險時,楊紹昌回家與妻子商量,利用家中省吃儉用的5萬元積蓄,為貧困群眾先行墊交了“兩險”,使群眾來年醫療有了保障。“楊書記最會關心老百姓,最會幫助老百姓做事,他是我們的貼心人”。這是群眾對楊紹昌的評價。

兩年來,臨近退休的楊紹昌始終滿腔熱情,心系群眾、情牽百姓,他用實際行動生動踐行著“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2017年,楊紹昌被評為“感動臨滄2017年度人物”。在陳家寨村,楊紹昌的感人故事還在繼續……(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