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眼中的好書記——記云南省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魏華

發布時間:2018-04-04 07:56:53   來源:曲靖市紀委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好書記興一村百姓。”作為宣威市羊場鎮清水村的“當家人”,從部隊干事、企業老板到村黨總支書記、主任,在村里一干就是15年。他始終把勤政為民放在心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黨員、群眾的信任和擁戴,村里人常說:“養個好兒子不如選個好書記。”

77e05634-6dc4-4d53-8c2e-6990df595d81Ori.jpg

弘揚正氣——我扶正

“公生明,廉生威”。多年農村工作經驗告訴魏華,要得到群眾的認可、擁護,必須始終恪守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政治上清醒堅定,不搖不擺;工作上清清楚楚,不錯不亂;經濟上清清白白,不貪不占;人格上堂堂正正,不攀不奢。

清水村屬于漢、回、彝族聚居的民族村,有少數民族2743人。隨著扶貧、低保、危房改造等惠民項目資金源源不斷的注入,清水村可用資金不斷增多。為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魏華對每一筆開支都向群眾公開,凡是屬于項目建設,村“兩委”成員一律不準介入,直系親屬或旁系親戚,一律不準享受低保、不準享受危房改造資金。

得益于他的長期堅守,村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傳播廉潔文化,成為宣威市廉政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慕名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班子團結——我來帶

上任之初,村“兩委”關系不順,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群眾上訪頻發,村里欠債大,班子思想不統一,面對重重難題,怎么干?老魏沒打退堂鼓,而是深入群眾,促膝談心,查找原因,最后他得出結論:要發展,首先要有個團結的班子。

他從頭做起,積極推行村干部輪流值班制度、黨務村務公開制度、財務制度、任期工作目標制度,制定村民公約、治安條例、衛生條例、防火防盜安全條例,并印成小冊子發到各家各戶,各項工作逐步規范起來。村黨總支重新煥發了活力,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吃苦耐勞,團結干事謀發展。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逐步樹立起來,老百姓紛紛說:“有事就找黨組織”“有黨組織我們什么都不怕。”

魏華依靠群眾民主管理,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清水村年年都有新進步,村黨總支連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被授予“曲靖市精神文明建設村”稱號,于2016年1月,被云南省委表彰為云南省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

脫貧路上——我來領

清水村作為民族村,經濟發展滯后,脫貧難度大。老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魏華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發展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上,咬住不放,一抓到底。為尋找發展集體經濟的良方,老魏帶領村組干部一家一戶搞調查,認真分析情況,謀劃發展思路。

“要想說了算,得先干起來看”。每年的烤煙大田移栽,他總是第一個到地塊親手指導整地理墑、小苗移栽等工作。他常說:“如果我們每一名村干部都游手好閑,不做實事,群眾就不會相信我們,那還干什么農村工作嘛!”按照發展目標,老魏把打響優質煙葉生產作為清水村走出困境的第一步,認真搞好種植規劃和技術指導,走以質取勝的路子。近幾年,在烤煙生產總面積減少、總量減少的大環境下,清水村每年種植優質煙5000畝,實現產值1900萬元,全村戶均在烤煙上取得的收入達3萬元以上,近3年清水村連續被曲靖市委市政府評為烤煙生產先進單位。

地少或者有特長的群眾,他提出“荒山種水果,高地種牧草,良田種經濟作物”的生產模式,引導農戶大力發展無公害果蔬、生豬、肉牛飼養。轉移就業600多人,70多戶到外面搞運輸,20多戶開回族餐館。對不愿意外出務工的人,安排在自已的木材廠,讓群眾家門口有事干,有錢領。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助推了清水村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570元。

群眾有難——我來幫

當群眾需要幫助時,魏華總是伸出援助之手。他常講,要把村民看成自己的親人,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群眾有困難,尤其是貧困戶,都要主動去拉他們一把。清水村張春云考上云南大學,因家庭貧困犯了愁,魏華給他家送去2萬元,幫助張春云一家解了燃眉之急。大坪子村馬武志考上重點大學,他除無償資助上萬元的學費,還每月支付生活費用600元。村里老人去世喪葬需要大筆資金,自從他的企業有盈利后,每個家庭贊助1000至3000元不等的慰問金,累計為群眾捐資100余萬元。

這就是魏華,一個艱苦創業求發展的致富領路人!一個永不停歇為群眾謀福利的好村官!一個致富不忘鄉親、慷慨扶貧濟困救災的老黨員!一個農村黨員干部中“四講四有”的典范!(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