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饒云生于玉溪市新平縣新化鄉;2017年,當選為新平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同年10月19日,他在前往戛灑鎮調研脫貧攻堅工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受傷,經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留在新平這片熱土上的感人事跡,將久久流傳,激勵全縣干部群眾開拓創新,奮勇前行。
在漠沙鎮峨德村向前來調研的人員介紹美麗鄉村建設
圖為饒云生前工作照(左一)
在攻堅克難中譜寫青春詩篇
為了扶貧攻堅工作,饒云始終夜以繼日、苦干實干。老廠鄉轉馬都村試種姬松茸項目取得成功,但前期投入大,僅搭棚每畝就得花1.5萬元,讓許多貧困戶望而卻步。得知情況后,他與相關部門同志一起研究,根據相關幫扶政策提出每畝補助5000至8000元的幫扶措施,推廣姬松茸種植80棚,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受益。
他鼓勵曼干村開發熱區作物,進行土地流轉,種植1000畝西番蓮和酸角,打造玉溪貓哆哩公司原料供應基地。今年,西番蓮和酸角預計產量500余噸,可實現產值200萬元,部分群眾將快步從“脫貧”走向“致富”。
在扶貧工作上,他對干部非常嚴厲,有時近乎苛刻。
“五加二”“白加黑”是他和整個扶貧工作隊伍的工作新常態。不下鄉時,他辦公室的燈經常深夜不滅,有時直到天明,餓了,就隨便沖包泡面。他去世后,辦公室還留著沒有吃完的方便面和小餅干,同事們都清楚,這就是饒副縣長的“扶貧工作餐”。
在鄉鎮,他也不分晝夜,馬不停蹄。一天,他冒雨實地督查指導建興馬鹿集鎮、帽合村、壩頭等安置點,實地走訪了10多戶貧困戶,來到平掌鄉,已是華燈初上。匆匆吃過簡單的晚飯,又與鄉干部一起查閱相關材料,研究工作方案,不覺天又亮了。但他微微一笑,洗一把臉,又出現在柏枝白臘度、曼干大青樹、聯合壩塘街、瓦寺大溝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工地上。全縣123個村社區、65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工地的“戰場”上,留下他瘦削、忙碌的身影。這樣的日子,這樣的事例,在他身上不勝枚舉。
對普通群眾,他又是溫和可親的。“你家有幾個人、主要種什么、一年有多少收入?”“家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走進每一戶,都與他們親切交談、事無巨細、噓寒問暖。貧困戶羅德恩哽咽著回憶:“那天村支書帶著饒副縣長來,他拉著我的手問家里主要栽什么,生活上主要有什么困難等等,問得很詳細……”。饒云同志經常告誡扶貧工作隊員:“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工作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礎和關鍵,必須要實事求是,一戶一戶的開展貧情分析,結果要經得起群眾監督和歷史的檢驗。”到他去世時,已經走訪了近500戶貧困戶。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便是他的畢生寫照。殉職的前一天,他還在扶貧辦帶領相關同志研究工作,到晚上8點多才吃晚飯。10月19日上午,在前往戛灑、建興、平掌調研脫貧攻堅的路上,他生命的最后幾分鐘,還用電話詢問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危房改造進展、產業扶貧報賬情況等脫貧攻堅事宜。他生前隨身攜帶的公文包里,是一份份扶貧工作材料。
擔任農業局局長時到老廠鄉調研蔬菜種植工作
圖為饒云同志生前工作照(左二)
在平凡崗位上追求人生價值
2008年,他初到漠沙鎮政府任職,面對甘蔗產業的低迷狀態,他走村入戶,深入調研,提出甘蔗、蔬菜、林果“三大產業經濟帶”的發展構想。投入1700萬元完成曼線1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投資42萬元完成1000畝甘蔗地坡改梯建設項目,當年甘蔗種植面積達53025畝,實現恢復性增長;以苦瓜為主的反季節蔬菜29855畝,比上年增加62%,產值突破1億元,成為二十多年來苦瓜產業增速最快的一年。
饒云在任縣農業局局長期間,全力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爭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農業扶持資金2.1億元、畜牧扶持貼息貸款1.2億元,改善全縣農業生產條件。制定“十三五”規劃,在低海拔河谷熱區建設10萬畝“糧糖結合功能區”,在中海拔半山區建設10萬畝“糧菜結合功能區”,在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內建設10萬畝“節水灌溉示范區”;打造“三個十億元”特色農業產業的宏偉藍圖,有力推動新平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到建興鄉調研貧困對象精準工作
圖為饒云同志生前工作照(右二)
在具體行動中詮釋為民情懷
羅新茂是漠沙鎮和平村多依樹小組的一名普通群眾,在自家地里養了山羊、蜜蜂,并管理著家里1000多株核桃樹。但因交通制約,生產生活極為不便,產品也難以賣出去。羅新茂正為此發愁,饒云來了,他耐心地詢問羅新茂發展的困難和需求后當即承諾:“這條路,會幫你們修通。”并強調:“承諾你們的事情,不論我去到哪里,都會兌現。”半年后,從勝利村大炸池小組到和平村曼必箐小組,一條長約5公里的經濟林區路修通了。
玖鑫公司的總經理楊玖武回憶:初到漠沙投資時候,計劃在關圣梁子流轉3000多畝地,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但在土地協調過程中遇到困難,他找到了饒云,只聽他說:“這是群眾受益的產業,我會幫你協調的。”簡單的一句話,楊玖武將信將疑。不料僅20天,饒鎮長就打電話讓他去和群眾簽合同。
任副縣長時到老廠鄉轉馬都村和黑查莫村指導安置點及零星危房改造工作
圖為饒云同志生前工作照(左二)
在日常生活中體現以德齊家
母親受傷住院,他徹夜守護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直至病愈。去世的前一晚,見母親在剪指甲,他走過去拿起指甲刀說:“媽,我來幫你剪。”剪完指甲見母親有些瞌睡,他勸母親早點休息,母親說:“我早已想睡,是想等你回來,與你靜靜坐一會兒。”如今,倚門守望的老母,再也等不回晚歸的兒子。父親饒繼文沉痛地說:“這孩子孝順敬老,真沒得說的。”
妹妹饒寶青、妹婿張永杰二人都是下崗工人,為支持他們二次創業,他以自己的名義,從銀行貸款支持妹妹及妹婿創業。妻子李榮芳腰椎病發,生活不能自理,是饒云每日幫她穿衣、洗腳。有朋友勸他:“你想辦法照顧她一段時間吧,至少把工作換一下。”饒云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能照顧,不能調動,我們倆都是拿著工資的人,可以過日子就行了,比我們貧困的人多著呢。”
如今,饒云同志走了,他的一生,是熱愛新平、積極投身各項事業的一生;是銳意進取、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心系群眾、埋頭苦干的一生;是清貧廉正、干凈擔當的一生。他不幸英年早逝,意味著新平縣失去了一名好領導、好干部、好同志,他走過的每一村、每一戶、每一寸地方都留下他熱情的身影,認識他、被他幫助過的人都倍感惋惜和不舍,但扶貧攻堅工作依然任重道遠,那些饒云式的好干部、好領導、熱血兒女,他們會接過接力棒,走完饒云同志沒有走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