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線抓好“萬名黨員進黨校”工作

發布時間:2018-06-11 07:43:06   來源:普洱市紀委

為持續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走進基層、走進邊疆、走進村寨,引導邊疆廣大黨員自覺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促進工作,普洱市立足邊疆實際抓實抓好“萬名黨員進黨校”工作,各地各單位結合實際出實招、促實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潤物無聲、根植邊疆。

活動以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線,把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萬名黨員進黨校”的必修課,把著力點聚焦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上,推動邊疆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樹牢“四個意識”,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明確規定動作,用儀式感激活初心。結合“支部主題黨日”制度“四定一選一統籌”要求,以強化增強儀式感為重點,將佩戴黨員徽章、發放黨章、重溫入黨誓詞、同唱國歌等作為“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班的“規定動作”,通過濃烈厚重的儀式感,推動黨員牢記黨員身份,增強責任感、榮譽感,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緊盯普通黨員,全覆蓋培訓目標落實落地。將示范培訓班培訓人員鎖定為普通黨員,把農村黨員作為重要培訓主體,制定培訓計劃,示范培訓有效引領,穩步實現年內完成全覆蓋培訓的工作目標。截至目前,全市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327期共培訓黨員27507人,其中進鄉鎮以上實體黨校集中輪訓黨員7476人。 

立足邊疆民族實際,創新載體融入“家常味”。緊扣邊疆民族地區實際,繼續運用好邊疆黨建長廊建設中推行的“雙語”黨課、故事黨課、黨員家庭課堂、“兩小一大”等特色載體,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變成家常話、民族話,讓少數民族黨員聽得懂、能領會。十九大代表楊娜同志采用“分眾化”“雙語”“民歌”等形式,深入邊境村寨、學校、社區開展十九大精神宣講40場次,受眾5300余人,被廣大黨員親切稱為佤山“百靈鳥”,十九大精神傳播員。

建立“百名講師團”師資庫,全面培訓有保障。面對普洱市黨員人數多、黨校師資有限、培訓需求廣的實際,市級主動統籌,建立“基層黨建百名講師團”師資信息庫,將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經驗豐富的黨校教師、領導干部、基層黨務工作者、專家學者、十九大代表等納入師資庫,并把講師講授內容納入平臺,匯編成冊,發放到基層,方便基層開展點單式培訓。截至目前,講師團成員先后到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領域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18場次,培訓黨員3223人次。

用活本土紅色資源,用先烈事跡講述使命。注重整合本土紅色資源,開展現場體驗式集中培訓。寧洱縣以教育實訓基地、磨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正元故居、民族團結園開展現場教學。江城縣用好烈士陵園、三家村省立第一小學、山神廟埡口狙擊戰遺址、召存信故居開展現場教學。西盟縣用活拉勐紀念園、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陣地,開展現場教學。

注重統籌抓培訓,堅持服務大局緊扣重點工作。注重培訓方式的統籌銜接、培訓內容的適度拓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服務發展、推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墨江縣由組織部牽頭,鄉(鎮)黨委推薦,對“青年黨支部”黨員進行調訓。思茅區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決戰脫貧攻堅、重點項目推進等工作開展教育培訓。鎮沅縣結合脫貧攻堅工作開展“4+5+1”產業專題培訓。瀾滄縣邀請身邊的老黨員為參訓學員授課,用自己的典型事跡作引領。孟連縣組織全縣駐村扶貧工作隊脫貧攻堅專題培訓班,讓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進一步提高認識、掌握政策、明確職責。

適度引入考試環節,確保培訓學習效果。強化學懂弄通導向,通過組織培訓考試,促進參學黨員聽得認真、學得到位。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建立《“萬名黨員進黨校”黨員學籍表》管理審核制度,一人一卡,嚴格黨員學籍管理。墨江縣通過閉卷考試的方式對學員進行結業測試,成績不合格的學員實行“回爐”補學。景東縣圍繞黨的十九大精神等所學科目進行考試,學習成績記入培訓檔案。孟連縣每期培訓安排30分鐘開展隨堂測試,通過讓參訓人員“聽、學、比、考”找準知識弱項,提升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西盟縣探索運用討論、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方式檢驗參訓黨員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情況,真正做到“真學、真考、真用”。(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