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章賦予紀委監督執紀問責的職責,憲法、監察法賦予監委監督調查處置的職責,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的首要責任,是紀檢監察工作的生命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強化監督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從監督舉措、監督機制等方面對監督工作深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強化監督這個正確方向,在監督上全面從嚴、全面發力,以“繡花”的功夫把監督工作做得更加科學、嚴密、高效,真正把監督職責履行到位,不斷提高監督效能,確保黨內監督無死角、國家監察全覆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準確把握監督職責
從黨章、憲法和監察法的規定看,紀檢監察機關的職能是監督的再監督、檢查的再檢查、問責的再問責。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應當牢牢守住黨章和憲法賦予的神圣職責,緊緊圍繞黨章規定的三大任務和六項經常性工作,牢牢盯住監察法明確的六類監察對象,既不當“裁判員”也不做“運動員”,而是做好權力運行的“監督員”,把監督重錘敲到點上,防止大包大攬、越管越寬,更不能直接沖到行業部門的一線工作中去監督。要明確監督重點,堅持把政治監督放在首位,把監督的力量放在對各級黨組織、領導干部進行“政治體檢”“政治畫像”“思想畫像”上,看“四個意識”樹得牢不牢、是否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著力糾正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不敬畏、不在乎、喊口號、裝樣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問題,始終與黨中央同頻共振。要厘清監督對象,動態識別監督對象,緊盯黨員干部、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特別要盯住“關鍵少數”、突出“關鍵領域”,用黨紀和國法“兩把尺子”進行評判,發現問題、糾正偏差。
履行監督職責及時到位
監督是做好紀檢監察工作的“源頭活水”,紀檢監察機關應當主動出擊適時跟進,創新方式讓監督的“探頭”永不蒙塵,讓監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能等有了問題再去監督,更不能錯把執紀當監督,必須堅持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一體推進,相輔相成。有思想的行動才有力量,有思考的工作才有品質,有挑戰的工作才有意義,一個單位、一個地方的歷史和現狀各不相同,監督工作不能千篇一律、“蜻蜓點水”、隔靴搔癢。要把監督寓于日常之中,用好用活“蹲點式”談心談話、面詢等措施,注重平時積累、掌握鮮活材料,把監督對象的品行特性摸清楚,把班子隊伍的思想狀況搞明白,做到“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發現苗頭、有了反映第一時間提醒糾正,搶抓監督的絕佳時機,盯在關鍵處、督在關鍵時,做到監督不缺位、不失位。紀檢監察機關沒有“萬能鑰匙”,僅靠自身力量,作用有限。要創新監督方式,善于借腦引智,依靠審計、財政、扶貧、環保等專業化力量,加強對項目資金、脫貧攻堅、生態環保、金融等群眾關切、社會關心的問題的監督;借力輿論強化監督,著眼綜合治理,做好德宏州“全媒體問政”事項的“后半篇”文章,既對問題整改情況跟蹤問效,又抓共性問題專項治理,進而推動工作責任落實、干部作風轉變、行政效能提高。要認真落實監察法規定,探索開展人大代表“開放日”,增強監察工作透明度,主動接受人大監督,提升依法規范監督的能力和水平。
監督一定要有成效
監督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干部“知紀明規懂法”,自覺按政策辦事、按原則辦事、按程序辦事,正確地干事,干正確的事,更好地履行職責、有所作為,確保權力在正確的軌道內運行,而不是讓干部不干事、不擔事,縮手縮腳、無所適從。紀檢監察機關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整合力量,統籌推進監督,及時清除制約發展的痛點、卡點、堵點,以良好的紀律作風推動德宏州高質量超越式發展。要更新監督理念,完善關心關愛機制,始終踐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保護干事者、挽救失足者、懲戒違規者,通過組織的關懷和溫暖,增強黨員干部歸屬感;不能就監督講監督,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運用聯系、發展、辯證的方法,把一個人、一個單位的違紀違法點放到當地的政治生態、干部的經歷履歷中去研究,既解決當前問題,又抓源頭、治根本。比如,德宏州針對余麻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深刻剖析發案規律,查找體制機制漏洞,以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和“純”“凈”干部關系為著力點,制定出臺全面修復和重構風清氣正政治生態、推動德宏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相關文件,有效發揮監督的糾錯正偏、懲戒預防、制衡約束作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委常委、州紀委書記、州監委主任 楊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