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創造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19-10-09 08:12:5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說文解字》:“匠,木工也。從匚從斤。斤,所以作器也。”匠的本義是木匠,這是一種專門的職業。隨著社會發展,“匠”的涵義不斷擴大。據《論衡·量知》記載,“能斫削柱梁,謂之木匠;能穿鑿穴塪,謂之土匠;能雕琢文書,謂之史匠。”可見,“工匠”不僅可指手工藝者,還因為人們所掌握的不同技能,泛指從事各種職業的勞動者。

《莊子·養生主》有云,“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正是由于庖丁以“工匠精神”對事物現象、規律的執著追求,才有了“莫不中音”“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的效果。

自古以來,“工匠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代名詞,體現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中。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魯班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反復的鉆研、思考,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等工具,被古代建筑工匠尊稱為“祖師”。人們常常用“班門弄斧”“我身雕刻刀,細微達分毫;舉世竟誰比,魯班竊皮毛”等來形容魯班的高超技藝。

對產品和工藝的不斷雕琢,是追求完美和極致的一種精神,也是敬業和奉獻的體現。唐代中書令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記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隋朝著名橋梁工匠李春,奉命修建趙州橋,他認真總結前人的建橋經驗、考察河道地形地質后,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并精心施工,建成存世至今已1400多年的橋梁。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一生鉆研自然科學,《南齊書·祖沖之傳》中“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的記載,反映出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重大貢獻。此外,他還花精力研究機械制造,發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精于細節的執著,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才能使自己的“產品”由小做大、由大做精、由精做強。清朝時期著名工匠羅經大師吳魯衡以精益求精、精湛縝密的工藝,形式承繼古法而又適時創新,精心制作的日晷、羅經、指南針等,產品曾暢銷國內,并先后傳入東南亞和歐美。

新時代,構筑美好的新世界,同樣離不開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醫生需要救死扶傷、沉穩細心的工匠精神,教師需要誨人不倦、探索研究的工匠精神,企業家需要嚴謹細致、卓越創新的工匠精神,制造者需要獨具匠心、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等等。全社會應當弘揚、發展工匠精神,使其成為新時代勞動者嚴謹專注、堅定踏實的實踐追求。

在新的發展征程中,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發展,迫切需要敬業、精業的工匠精神。無論身處何種工作崗位,長期堅守、刻苦鉆研,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來投入、以一絲不茍的嚴謹來付出,推動工藝方法、傳統技能的傳承與創新,使“精品”層出不窮,讓“工藝”歷久彌新,我們才能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