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于那一列列慢火車

發布時間:2019-10-22 08:18:2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高鐵時代呼嘯而來、人們對出行速度要求越來越快的今天,你可曾想到在賀蘭山、太行山、大涼山等許多山脈的腹地,依然行駛著一列列平均時速為30多公里的慢火車。日前,“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介紹了一組穿行在大山深處的“小慢車”。這些沒有軟座、沒有空調的火車,區間里程短、停靠站點多、運行時間長,有的最低票價只要一元,以“溫情”的速度穿梭于一些偏遠的山區角落,溫暖著沿線站點的每一位乘客。這既為山里的百姓搭起了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也讓他們實現了走出去、富起來的夢想。

往返于山東淄博和泰山之間的7053/7054次列車,是一趟有著45年歷史的慢火車,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莊戶列車”。上世紀九十年代,這趟火車是山里百姓出山趕大集、走親戚的唯一大眾交通工具。那時,火車上最常見的旅客是挑著擔子的農民,他們乘火車把桃、杏等水果及各種土特產帶出大山賣,用汗水和雙手改變著自己的生活。而火車各站點附近的村民也看到了商機,開始在站外擺起小攤。“生意好得出奇!”63歲的韓大媽對第一次擺攤時的情景記憶猶新。蔬菜、小米、散養的笨雞、土雞蛋,都成了搶手貨,村民們心里樂開了花!

車輪滾滾、走過光陰。一列列像這樣載著時光與溫情的慢火車,在大山深處一路穿行,走過了多少人的青春年華,又走進了多少人的垂垂暮年。外面的世界,無論如何光影變幻、斗轉星移,這些火車依舊循著自己的軌跡和速度,為沿線的菜農、果農、村民、學生和鐵路職工日日慢行,成為了許多人一個時代的記憶。

今年61歲、家住云南楚雄龍骨甸的楊蓮珍,30年前就經常乘坐云南昆明至四川攀枝花的6161/6162次列車,運送瓜果蔬菜到昆明販賣。楊大媽回憶,最早的時候是背著兒子坐火車到昆明賣菜,后來兒子成了家,她又背著孫子孫女運菜去昆明。“這些孩子都是列車員看著長大的,我們對這趟車有很深的感情。”楊蓮珍指著身旁出落大方的孫女楊蕊說。她忘不了,正是這趟開行了近半個世紀,全程351公里、停靠26個站點、最低票價1元、全程票價21.5元的火車,帶她走上了致富路,改變了她的生活。如今,楊蓮珍一家在昆明買了房,孫子念了大學,孫女也在昆明上了小學,她覺得很幸福。

根深葉茂,民生為本。人民鐵路旨在服務人民,貴在能快能慢。快,可快出新時代的中國速度;慢,則慢出暖民心的人情味道。據悉,目前我國共有81對公益扶貧性質的慢火車行駛在路上,這既是一種關懷,也是一種希望。(王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