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不清”的牛!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了四川省沐川縣大楠鎮金盆村肉牛養殖項目驗收時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實際只購買73頭牛,驗收組卻認定了139頭,最后按150頭的標準兌現了財政補助資金。”
“測不準”的渠!無獨有偶,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近日也報道了一起在基層工作驗收時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湖南省新田縣驥村鎮肥源村黃板源水庫干渠維修工程項目驗收中,“前后測量相差172.7米,差價達7萬余元”。如此謬誤竟然順利地通過了監督關、審核關。
牛為什么數不清?水渠為什么測不準?從這兩起報道中不難看出驗收者的工作作風——要么“僅僅清點了存欄牛的總頭數,應發現而未發現已享受財政補助的66頭牛混入了此次驗收”,要么“自己從水渠源頭測量到馬路旁邊的轉彎處后就沒有參與了,后面的數據都是按他們說的來記錄”。可以說,“數不清”“測不準”的根源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作風漂浮、流于形式,失責棄守、疏于監管。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離開了細和實,基層的很多工作就無法穿過“針眼”。事實上,基層工作中的不少問題和矛盾,大多是不細不實的工作作風引起的。比如,有些基層干部的工作數據是“統計加估計”,工作標準是“差不多”,工作作風是“蜻蜓點水”,工作方法是“以前都這樣”,工作需要較真時擔心的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在一些棘手問題上甚至故意裝聾作啞,導致出現低級錯誤。例如,征地丈量時“小數點錯位”、幫扶對象去世竟還“照例慰問”等等。
基層工作瑣碎、繁雜、細小,特別是“三農”工作、脫貧攻堅工作等,相關數據都是以米、斤、元、頭、根、個等為單位,且數據都不大。但這些數據對應的是現實中的一件件事、一個個人,樁樁件件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工作作風漂浮,陷入“假”“虛”“空”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政策規定就會變形錯位,落實不到基層;物資資金就會被截留啃食,群眾享受不到。
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說到底都是群眾工作。政策規定、工作落實越往下,面越大,與群眾的關系就越直接,涉及的矛盾就越具體,搞不好就會導致政策落空、工作不實。基層黨員干部只有把為民務實清廉的作風扎下根,工作才會有實效,群眾才會滿意。(陳軍)